晚清中国的日本想象(1895—1911)——以小说为路径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13770509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来说,对日本的研究并不存在如日本一样“吾辈心内的中国”的研究传统,毋宁说没有传统也许更确切,如果对日本来说需要重新确立中国这种“方法”,那么对中国来说首先是确认日本的“存在”,这样一条通往“方法”之路。在晚清考察这种近代想象的起源,不是“天朝”面对“岛夷”,而是在中国和日本同样接受“万国并峙”这样一种世界格局时,第一次以国与国的关系将对方作为他者进行确认时,才是日本想象的起源。   本文选择小说作为进入晚清思想史的路径,正是强调这种文本“虚构”对于历史的“建构”功能。文学想象与历史再现并不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小说以虚构的方式参与到对历史的叙述(或者生产)中。正因为对小说中观念、思想和形象的阅读和接受是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联系到晚清小说中对日本的表述和再现,也在流通的过程中具有了生产及再生产性。同时正因为小说保有着“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的古典含义,正能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的角度去认知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   回到小说中去寻找历史,寻找对作为他者的日本的想象,研究对日本的一个整体想象的最初生成,揭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研究目的不仅试图为理解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同时也期望对当代中日两国的互相理解提供一种文学的记忆。
其他文献
史铁生是不幸的,因为他在21岁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在命运的绝境处找回了生存的意义。上帝很公平,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人开启了一扇窗。史铁生在绝望
学位
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之关系研究是茅盾研究走向全面与纵深的一个必要突破口。西方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伴随着民主与科学传入闭塞的中国,作为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译介和批评的文人,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西德尼·谢尔顿(Sidney Sheldo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250多部电视剧、30多部电视剧本和6部舞台剧,在音乐、电影和电视三大舞台获得最高荣誉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