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来说,对日本的研究并不存在如日本一样“吾辈心内的中国”的研究传统,毋宁说没有传统也许更确切,如果对日本来说需要重新确立中国这种“方法”,那么对中国来说首先是确认日本的“存在”,这样一条通往“方法”之路。在晚清考察这种近代想象的起源,不是“天朝”面对“岛夷”,而是在中国和日本同样接受“万国并峙”这样一种世界格局时,第一次以国与国的关系将对方作为他者进行确认时,才是日本想象的起源。
本文选择小说作为进入晚清思想史的路径,正是强调这种文本“虚构”对于历史的“建构”功能。文学想象与历史再现并不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小说以虚构的方式参与到对历史的叙述(或者生产)中。正因为对小说中观念、思想和形象的阅读和接受是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联系到晚清小说中对日本的表述和再现,也在流通的过程中具有了生产及再生产性。同时正因为小说保有着“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的古典含义,正能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的角度去认知那个时代的集体想象。
回到小说中去寻找历史,寻找对作为他者的日本的想象,研究对日本的一个整体想象的最初生成,揭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研究目的不仅试图为理解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同时也期望对当代中日两国的互相理解提供一种文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