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口的急速增长,对社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能源等一系列负面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破坏,从而加剧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生态安全问题孕育而生。甘肃省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的重要枢纽,是“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但甘肃省是植被稀少不均、干旱范围广、修复能力弱等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甘肃省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可对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危机、生态风险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从而促进美丽甘肃、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因此,论文基于耕地、林地、水域、草地、能源、建筑等六项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和相关能值理论基础指标计算甘肃省2006年-2015年的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并利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而得的生态赤字(盈余)和生态压力指数分析甘肃省2015年生态安全现状;利用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以及区域发展能力对甘肃省生态安全时间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利用综合评价法结合GIS图可视化分析,对甘肃省在西部地区中的生态安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GM(1,1)对甘肃省未来“十三五”期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对于甘肃省生态安全的实际状况,甘肃省应该从减少生态足迹、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控制人口数的过度增长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来解决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甘肃省生态安全健康发展,促进甘肃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