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联合依托咪酯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300例,年龄18-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成Ⅰ组(丙泊酚组)、Ⅱ组(0.1mg/kg依托咪酯+丙泊酚组)、Ⅲ组(0.15mg/kg依托咪酯+丙泊酚组),每组100例。Ⅰ组:设置TCI泵起始效应室靶浓度3ug/ml,根据检查需要以0.5ug/ml逐步升高靶浓度。Ⅱ、Ⅲ组分别使用0.1mg/kg、0.15mg/kg依托咪酯缓慢静脉注射,注射完毕后予丙泊酚TCI,其余步骤同Ⅰ组。同步记录术前至术后不同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效应室浓度(CeLOC)、诱导使用丙泊酚剂量、检查使用丙泊酚总量。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效应室浓度(CeROC)。记录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体动、注射痛、肌阵挛、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术中知晓及术后24h回忆术中知晓发生率。分别记录患者、内镜检查医师、麻醉医师三方满意度及其原因。结果Ⅲ组患者在麻醉后至恢复时各时间点SBP、DBP、MAP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在麻醉后SBP、麻醉后至苏醒DBP及MAP高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胃镜结束时HR高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低血压、呼吸抑制、注射痛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诱导使用丙泊酚剂量、检查使用丙泊酚总量、CeLOC、CeROC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诱导时间较其他两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恢复时间较其他两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时间、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动过缓、体动、肌阵挛、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知晓及术后24h回忆术中知晓发生率,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在患者、内镜检查医师及麻醉医师三方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丙泊酚TCI联合0.1mg/kg或0.15mg/kg依托咪酯均可完成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而丙泊酚TCI联合0.15mg/kg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循环及呼吸影响相对较小,注射痛发生率更低,麻醉过程安全、平稳,患者满意度高,适合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