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三通沟北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锰矿成因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mok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昆仑都兰县三通沟北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沉积岩系中近年来探明沉积型碳酸锰成矿带,是青海地区重要的锰矿找矿新发现,前人未针对该区域内锰矿做过细致的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含锰岩系沉积相及演化特征、锰矿石的显微结构及围岩的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含锰岩系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锰矿成矿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及成因机理,并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模式。研究区万宝沟群主要沉积一套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的组合,夹部分斜坡相砂质沉积,陆源碎屑陆棚可细分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局限深水陆棚。万宝沟群发育两个含锰段,下段(Ⅰ,Ⅱ,Ⅲ锰矿带)沉积于盆地相内,上段(Ⅳ,Ⅴ锰矿化带)沉积于局限深水陆棚亚相内,含矿岩系特征可归为硅质岩—泥岩沉积型锰矿,且沉积于盆地相内的锰矿品位明显高于局限深水陆棚亚相内的锰矿品位。锰矿床类型属海相沉积型锰矿,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锰矿石矿物类型多为钙菱锰矿,其次是在近地表碳酸锰矿物经后期氧化所形成的氧化锰,偶见少量的锰方解石、铁菱锰矿相伴生。锰矿石的构造主要显示条带状纹层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泥晶—细晶结构、显微凝块结构、砂屑泥晶结构。对含锰岩系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含锰岩系的K2O/Na2O—Si O2、La/Ce—Al2O3/(Al2O3+Fe2O3)关系图解以及Al2O3/(Al2O3+Fe2O3)的比值均指示属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含锰段的Fe—Mn—(Cu+Co+Ni)×10三端元判别图解、Co/Zn–(Co+Ni+Cu)图解以及Si O2/Al2O3值、Al/(Al+Fe+Mn)值、(Fe+Mn)/Ti值、Fe/Ti值、Co/Zn值、Co/Ni值、部分样品Ba元素显著富集、Eu正异常、Y正异常这一系列判别指标,一致表明锰矿石在形成过程中与海底热液作用密不可分。锰矿石的Th/U、V/Cr、V/(V+Ni)、Ce正异常以及菱锰矿层伴生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度特征,均指示锰矿石形成时水体处于氧化—次氧化环境。锰矿石的Ce/Ce*—(Y/Ho)PAAS图解、Ce/Ce*—Nd图解、稀土元素标准化特征及强烈Ce元素正异常,与海底水成Fe-Mn结核/结壳具有高度相似性,表明锰矿石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体中形成,进一步结合锰矿石δ13C分析结果发现:锰矿石的δ13C值(-5.2‰~-19.92‰)与Mn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最初是沉淀出锰氧化物,然后在埋藏过程的早成岩阶段被有机质还原成Mn2+,并且这一反应过程中可极大提高孔隙水中Mn2+的浓度,有机质被氧化创造出碱性环境,有利于碳酸锰矿物的沉淀。针对万宝沟群发育的两套含锰段分别建立了不同的锰成矿模式:(1)局限深水陆棚锰成矿模式,该模式较为符合前人所提出的“浴缸边”模型。海底热液排放出大量的Mn2+至海水中,在成矿早期沿海洋底流或是浓度梯度上涌运移至盆地边缘的浅海陆棚环境,由于次级洼陷的存在,Mn2+进入富集阶段。随着海侵作用发生,溶解的Mn2+上涌至氧化还原界面与斜坡交界地带,首先沉淀出锰氧化物,而海侵更进一步发生,水体中有机物的总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锰氧化物迅速下沉掩埋,在成岩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促使碳酸锰矿的形成。(2)盆地相锰成矿模式,该模式较为符合前人所提出的幕式充氧模式。其距离深海热液喷口相对更近,还原环境下水体中赋存较多的Mn2+。而此时若是发育有密度流将浅部含氧水体幕式灌入深水盆地中,则会造成海水底部形成短暂的氧化环境,会迅速沉淀出锰氧化物颗粒,而后埋藏进入底部沉积物中,同时将海水浅层有机质成分带入深水盆地,与有机质在早成岩阶段发生化学作用导致大量次生锰碳酸矿沉淀下来。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是国内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众多层位中上奥陶统宝塔—临湘组探明率较低,开发潜力较大。此前钻井资料较少,对于宝塔组、临湘组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特征等研究匮乏,尤其是缺乏横跨全盆的古环境演化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集中在晚奥陶世宝塔、临湘组,结合野外剖面与钻井资料,采用地球化学手段,对四川盆地东西向古环境条件变化及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以下认识:首先,研究认为上奥陶统宝塔—临湘组与下伏
学位
南缘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生物礁的主要发育区。本次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6条典型的生物礁剖面(永寿好畤河、耀县桃曲坡、礼泉东庄、淳化铁瓦殿、富平将军山、铜川陈炉)和3口典型的生物礁钻井(淳2井、旬探1井和麟探1井)进行了精细的沉积学解剖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研究了盆地南缘奥陶系生物礁的类型、发育规模、样式
学位
白云岩和蒸发岩共生是全球不同地质时期含油气盆地的普遍现象,找出两者共生体系下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流体特征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位之一,资源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本文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及川东地区丰富的钻井信息和取心资料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分析,采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和碳氧同位素、硫同位素、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尝试弄清川东地区嘉
学位
重新恢复大陆中消亡的洋板块地层(OPS)岩石组合序列是地学中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俯冲增生杂岩。唐加-松多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厘定有助于识别和重建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洋板块地层,了解古特提斯洋的物质组成和演化,但关于该带中硅质岩的研究并未开展。因此本文选取拉萨地体东南缘墨竹工卡地区唐加乡冲尼村附近的硅质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其成因
学位
龟裂纹灰岩在扬子板块上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存在,前人针对龟裂纹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看似单一结构是否存在灰岩的成分、岩石和岩相类型构成、结构构造、古生物等的时空分分异性还尚待探讨。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上扬子北缘为研究区,以上奥陶统宝塔组为目的层位,在野外露头系统踏勘、实测、薄片镜下鉴定以及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上扬子北缘宝塔组岩相
学位
陆源碎屑沉积物由物源区母岩剥蚀后搬运至沉积区,在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后,部分沉积物形成了有利于天然气聚集的储集层,因此物源对储层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前人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的物源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却很少研究二者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岩心、薄片、测井等基础资料入手,结合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重矿物分析、物性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物源特征及其与储层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探讨物源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学位
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碳循环扰动事件,此次事件对海相和陆地生态系统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之相关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成为了地学界的热点。目前T-OA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特提斯域、北方洋和泛大洋的海相地层,然而在东特提斯域,依然缺乏典型的T-OAE海相剖面,这就意味着东特提斯域在T-OAE时期的
学位
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机械臂末端的智能化可换装机械手,提高了机械臂智能化程度。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图像识别子系统对工件进行识别,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对目标工件训练集进行训练,并对工程中实际拍摄的图片进行识别。图像识别子系统通过无线串口模块与控制机械手的单片机通信,根据单片机传来的请求控制摄像头拍摄并将识别结果回传到单片机中。通过训练测试表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械手对不同工
期刊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古岩溶储层体系,该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下,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古岩溶储层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发育过程复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和储层预测难度大。本论文以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显微薄片鉴定、地球化学、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完成了古岩溶剖面的建立、古岩溶识别标志的鉴定、总结不同剖面结构的古
学位
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岩化作用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岩石学研究及全岩与微区等地球化学分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测温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成因。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按产状可分为基质白云石和胶结物白云石两类,基质白云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