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了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进行研究,不仅符合国际教育财政的发展趋势,更是促进教育扶贫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对高校助学贷款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就银行而言,不同助学贷款模式的违约率为多少?其直接关乎银行的切身利益。其二,就高校和县资助中心而言,作为助学贷款管理者,不同助学贷款模式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保障贷款回收?其三,就政府和学生而言,助学贷款是否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亦即,现行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的覆盖率和瞄准度为多少?本研究主要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进行。具体而言,采用助学贷款管理数据以及多套调研数据,笔者测量了不同助学贷款模式的违约率、管理成本、覆盖率、瞄准度。基于田野调查,本文分析了不同助学贷款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在违约率方面,国开行生源地模式违约率最低、河南模式其次、部委高校模式违约率最高;违约率的高低和管理成本紧密相连。在管理成本方面,国开行生源地模式的管理成本高于部委高校模式、河南模式,尤其是在贷款发放量小的地区。原因在于,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压力下,国开行生源地模式管理成本由银行下沉到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县资助中心承担了大量的显性和隐形成本;在覆盖率和瞄准度方面,国开行生源地模式中个别省份覆盖率偏低可能存在惜贷,部委高校模式、河南模式中民办和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现有的助学贷款模式均与精准资助的政策目标有一定距离。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两点建议:其一,国家助学贷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商业银行参与进来,打破国家开发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其二,将国开行生源地模式助学贷款的管理权重新回归高校。当然,应做好相关配套措施,避免助学贷款违约率的再次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