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异常精确探测近间距并行地下管线的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线探测可为城市地下挖掘工作提供可靠的管线位置信息,以避免施工中出现地下管线被挖断的事故。随着磁力仪灵敏度和精度的提高,磁法被用于地下管线等弱磁性目标体的探测。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地下可用空间越来越少。为了节约地下空间和方便管理规划,地下管线采用的多是近间距并行敷设方式。本文针对磁法在近间距并行地下管线探测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将埋地管道看作质量线计算了其引力位,并验证了可行性。然后利用引力位与磁位之间的泊松公式计算了其磁异常。该方法与利用磁偶极子构造法求解埋地管道磁异常相比,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计算铁质管道磁异常时,退磁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退磁因子是影响退磁作用的关键参数。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磁体的强度退磁因子,通过对比旋转椭球体强度退磁因子的数值解与解析解,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利用该方法计算了不同厚径比和不同外径与延伸长之比的铁质管道的强度退磁因子,结果显示,铁质管道的强度退磁因子只受其厚径比的影响且二者满足线性关系。建立了并行地下管线重磁异常探测的正演模型。研究发现,重磁异常曲线的形态只受并行管线外径比、管轴间距、埋深和方位角参数的影响。磁异常的探测精度和探测范围均优于重力异常,所以磁异常比重力异常更适用于近间距并行地下管线探测。通过并行铸铁管磁异常测量试验验证了磁法探测并行地下管线的可行性。对磁异常数据进行向下延拓,可以分离近间距并行管线的叠加磁异常,增强磁异常的水平分辨率。对现有扩边法进行了改进使适用管线磁异常数据扩边,以减小边界效应对下延结果的影响。改进傅里叶变换法既可以避免下延高度大于管线埋深,又能抑制部分傅里叶变换引起的噪声。为了增强Tikhonov正则化法下延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将向下延拓解的微分极小作为其正则项和选取正则化参数的一个标准。理论分析发现,对于无噪声磁异常数据,积分迭代法的下延效果最好,而对于含噪声磁异常数据,只有迭代Tikhonov正则化法既可以分离管线叠加磁异常,又能抑制数据中固有的干扰噪声。延拓面越接近管线,管线磁异常包含的高频成分越多,但这些高频成分在下延过程中会被抑制,进而导致下延结果失真。所以并不是延拓面越接近管线,下延结果的水平分辨率越高。利用遗传算法和磁倾角法确定了并行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遗传算法以总强度磁异常为反演数据推断管线埋深。磁倾角法利用的是化磁极后的磁异常分量数据,其原理是根据磁异常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比值的反正切角确定管线水平位置和埋深。磁倾角的90°值指示的是管线水平位置,而90°值与相邻0°值之间的距离代表的是管线埋深。与传统反演算法相比,磁倾角值不受磁异常幅值大小的影响,所以磁倾角法的定位精度不受管线退磁作用和向下延拓过程对磁异常幅值削弱作用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一套基于磁异常数据精确定位近间距并行地下管线的方法,该方法在理论仿真和试验模型中均准确地估计了管线水平位置和埋深。
其他文献
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注气开发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适用范围广,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油藏在气驱开发中后期,地层能量亏空严重,油气之间难以形成混相,并且常常伴随着严重的气窜,生产井产油量迅速下降,气驱开发效果变差。建立正确的气驱过程中评价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气驱调整措施,对改善油藏的气驱开发效果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气驱技术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本论文首先以相平衡理论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分析了气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开发,常规油气资源的油气储量日益减少,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油气已经逐步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但是其孔喉致密、储层埋藏深、地层压力大等特点对非常规油气井“高效、安全、环保、经济”的钻井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非常规油气井中不可或缺的钻井液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分别从改变表面化学能角度合成了一种适用于水基钻井液的超疏水纳米
临兴-神府区块煤层气、致密气及页岩气储层多层叠置、连续成藏,多气合采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和社会效益。合理高效地设计及运行多气合采集输系统,对发展集输系统优化理论、降低气田开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多气合采气井特性、集输工艺和集输设备的分析,开展了多气合采集输系统的模拟分析、设计优化和运行优化研究,提高了多气合采集输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益,进一步发展了多气合采一
油库储存大量易燃易爆的危险物质,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多米诺事故,对企业声誉、设备资产和人员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适用于油库的事故模型,缺乏系统的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油库历史事故,明确影响油库安全的各类风险因素和事故因果关系,研发用于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模型和方法,为油库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搜集整
特高含水后期储层中油水渗流规律及流场发育复杂,低效水循环与高度分散剩余油的并存导致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难度增大。为深入挖掘特高含水后期油田剩余油潜力,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按照“由渗流特征入手,逐步拓展到流场室内模拟应用”的思路,依次对特高含水后期相渗及微观剩余油特征、流场监测及模拟方法、水驱油过程中流场演化规律及调整方法适用性等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特高含水后期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过程
渗透率作为储层品质和储层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至今仍难以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直接获取,通常需要依赖实验室测量的经验统计关系或基于理想微结构模型的解析或近似关系得到。不同岩石类型或不同储层性质常表现出微结构的巨大差异,这使得理想微结构模型得到的解析或近似关系难以适应这些实际储层,应用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也变得困难。随着数字岩心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这类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数字岩心的渗透率可以用具有
蒸汽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基于单管注饱和蒸汽的传统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受到热载体驱油效率低和蒸汽汽窜等因素的制约,采收率较低。近年来,常采用多元热流体或过热蒸汽等新式热载体来提高稠油水热裂解效率和储层渗透率;另一方面,采用同心双管等注汽方式对水平段井筒跟端和趾端进行交替注汽或同时注汽,以期提高稠油油藏的动用效率。本文以稠油油藏过热蒸汽吞吐为核心研究内容,开展以下四部分研究工作。首先,考虑
原油中有机硫化物类型丰富,结构多样,在分子层次上表征石油含硫化合物化学组成,有助于研究石油的地质成因,为石油加工过程中脱硫工艺及催化剂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本论文围绕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开发分离新方法;制定原油全馏程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与结构表征的分析方案,鉴定新型含硫化合物,解释硫醚类化合物的成因机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对含硫化合物在硅胶和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的深入认识,建立了分离和富集石油中硫醚
报警系统是旨在引导操作者注意异常过程状态的一类系统。由于报警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在异常工况下,可能发生数以百计的过程报警甚至报警泛滥现象,严重干扰操作者对当前过程状态的判断,从而促成各种工业事故的发生。为此,采用先进的报警管理技术预报过程动态、辨识关联报警,能够全面改善报警系统表现,避免报警泛滥现象的不断发生。本文针对报警系统中存在的报警不及时、关联报警反复出现等问题,结合现有数据驱动方法存在的缺乏
地下管线作为现代城市的“生命线”,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但由于管线资料的缺失遗漏,在城市建设、油田打桩等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因挖掘破坏未知管线而造成经济损失。为避免此类事故,工程人员需要借助非挖掘探测方法对探测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有无进行判断。其中磁异常探测方法作为磁法勘探的一个分支,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地下管线探测领域,对地下管线磁异常探测而言,其探测目标为地磁场作用下地下铁质管道产生的异常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