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盛期以来良渚地区地貌演化及其对良渚文化的影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三角洲地区咸潮入侵、洪涝、风暴潮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频繁发生。为应对未来气候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可能威胁和危害,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海洋河口三角洲的地貌环境演化历史与古人类的适应策略,能够为预测这些地区地貌环境对气候、海面变化的响应,以及人-地关系的演化趋势提供理论基础。早全新世期间,由于海面快速上升,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宁波-绍兴(宁绍)平原地区发生海侵。到中全新世时期,由于海面上升速率减缓,沉积物堆积速率超过海面上升速率而出现海退成陆的过程。随后,在环太湖平原地区相继出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其中的良渚文化更被认为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被收录到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因此,该区域是研究全新世海面变化-地貌演化-人类活动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在良渚古城遗址内获取钻孔LZ1061,同时在外围的自然沉积区(西良村)获取钻孔LZ1501,两根钻孔均已穿透全新统地层到达属于更新统地层的古土壤层。在获取钻孔岩芯之后,首先对钻孔岩芯进行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分析以建立地层层序,并通过AMS 14C定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孢粉、硅藻、沟鞭藻等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同良渚及其附近区域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多钻孔、多指标综合对比分析,以重建良渚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地貌演化过程,同时探讨地貌演化对新石器遗址发展演化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研究区末次冰盛期以来详细的地貌环境演化过程,认为全新世中期海面上升速率减缓促进了良渚及其附近区域的陆地生长,但其陆地生长过程由于其区域位置的特殊性,其陆地生长过程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宁绍平原有所差异。末次冰盛期到早全新世(约9400 cal yr BP之前),良渚地区同广大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宁绍平原、东海和黄海陆架一样,暴露于海面之上,发育了广泛的古土壤层,在坡麓和山脚地带有一些坡积物的砂砾堆积,在谷地中部低洼地带分布有河流,因此在孔LZ1501与孔LZ1601的岩芯底部含有大量的粗砂、砾石和硬黏土(古土壤)沉积物。早-中全新世(约9400~7600 cal yr BP),良渚地区在9400~7900 cal yr BP期间由于海面快速上升而发生快速地由东向西的海侵,7900~7600 cal yr BP期间,由于相对海面上升速率减缓,导致沉积物供给堆积速率超过了相对海面上升速率,良渚地区发生了由西向东的陆地生长过程,即海退成陆。中-晚全新世(约7600 cal yr BP至今),良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成陆后的一段时期内(7600~6600 cal yr BP),良渚地区沉积了厚度数米、具有强水动力特征的海水沉积;经过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分析,以及将校正后的该段海水沉积物高程同当时期海面高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古杭州湾中海水发生越岸形成的洪水沉积,而非由海面直接上升引起的海侵。6600~5100 cal yr BP期间,良渚地区为淡水主导、但易受山区洪水影响和咸水入侵的沼泽沉积环境。之后,海岸线进一步东撤,良渚地区进一步变干,以及水利系统的建立,再加上良渚地区受到山丘环绕保护的优越地理条件,良渚地区地貌环境开始适合大规模的人类生产生活,该地区也因此很快发展成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2.分析讨论了良渚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植被气候植被历史。末次盛冰期至约9400 cal yr BP以前,良渚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气候相对全新世期间较为寒冷干燥。9400~6600 cal yr BP期间,良渚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以栎林和松林为主,气候温暖湿润。6600~4200 cal yr BP期间,良渚地区气候具有变冷特征,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3.进一步讨论和验证了良渚及其附近区域(杭嘉湖-宁绍平原)全新世以来新石器遗址的时空演化与地貌环境演化的关系。通过对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以及良渚地区地貌环境与新石器遗址时空关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的表明:全新世期间,在滨海平原地区,稳定的地貌环境对新石器遗址的发展能够起着决定的作用。一方面,中全新世期间,海退成陆的过程为新石器遗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稳定的陆地环境直接决定新石器遗址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如良渚地区,虽然在7600 cal yr BP已经发生海退成陆,但直到5100 cal yr BP左右才出现稳定的陆地环境,因此该区域的新石器遗址的年代大部分属于良渚文化的中晚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经Sysmex XN-1000型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Ret)参数在贫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经临床确诊为贫血性疾病的患者,依据贫血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组(42例)及失血性贫血组(48例),比较两组Ret相关参数水平[Ret比率(Ret%)、中荧光强度Ret(MFR)、高荧光强度Ret(HFR)、未成熟Re
在本期来稿中选取四个镜头极其吃力,教学《小石潭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使用,甚至教学语言的遣词造句上都有很高的相似度。"老课文"不容易在教学设计上推陈出新,只好模仿前辈教师的经典案例,共同的模仿容易导致浅层教学,阻滞师生深度阅读与思考。张悦、赵海燕、华晓慧、陈其明四位教师分享的教学镜头,教学内容一致——立足景物特点探析作者的情感,借助背景资料理解作者情感产生、变化的原
期刊
基于几何学和剂量学指标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 OARs)自动勾画的临床适用性,选取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35例直肠癌患者,采用自主开发的深度学习系统实现OARs自动勾画。以医生手动勾画的OARs作为参考,自动勾画的几何学评估指标包括戴斯相似系数(DSC)、雅卡尔相似系数(JSC)、豪斯多夫距离(HD),平均一致性距离(MDA)。对于每个病例,基于自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引起体内贮存的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乏力,体倦,耳鸣,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1]。西医治疗主要以补充铁剂为主,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故患者依从性较
目的:分析血液检测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贫血患者100例,其中地中海贫血50例为缺铁组,缺铁性贫血50例为地贫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液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地贫组和缺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显著高于地贫组
本文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现存较为突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误区,并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角度给予相应对策。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妇科门诊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无痛人流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墨吉明对虾是我国南海海域主要的经济捕捞对虾,食用与经济价值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分布,渔业资源量较高,是我国对虾养殖替代品种的优质对象。本研究以墨吉明对虾新品种开发为目标,对墨吉明对虾种质资源、生长特性、选育方法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南海北部墨吉明对虾自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野生墨吉明对虾表型形态特征研究,墨吉明对虾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特性研究,G1代群体遗传参数评估,家系正向育种均值选
心绞痛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有心肌暂时缺血、缺氧以及心前区疼痛等表现,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绞痛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为了促进患者康复,需在对症治疗期间配合科学且有效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是新型护理模式,护理效果显著,本文分析循证护理在老年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经常食用小米可以改善人体内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以避免缺铁性贫血。这项新研究是对之前关于食用小米与贫血的实验室研究的荟萃分析,由四个国家的七个组织进行,并由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主持。分析中的研究涉及近1000名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以及六种不同类型的小米。参与者食用小米的时间在21天至4年半之间。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小米可以提供一个普通人每天全部或大部分的膳食铁需求。虽然提供的铁数量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