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抒写—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的生死观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相互对立,没有生何谈死,生与死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那么,面对生与死的困扰,面对必然死亡的困境,如何适得其所,按照自我价值趋向臆造一个向往而愉悦的彼岸世界,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则成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话题。彝族先民认为,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且彼岸世界的生存现状比现实生活更加优越、美好和多姿多彩,以至于更加令人向往和追逐,所以就有了灵魂永恒、灵魂独立等生死观,这是一种释然和豁达的生死观。彝族民族志作家阿库乌雾的汉语诗歌作品再现了彝族人民极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古老传统文化及生死观,分析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的生死观对于我们了解彝族人民,了解彝族文化,了解彝族习俗风情,发挥彝族生死观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功能价值,及感受彝族人民生死观的文学审美价值意义重大。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谈“形之生死”:个体生命的生死规训,概述了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及其成因,并对其生死观进行了现代解读;第二章谈“魂之生死”:对彝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诗化救赎,主要分析了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对母语文化的真挚情感与其对母语文明的热切救赎;第三章谈“神之生死”:对彝族精神文明的现代重构,试图为母语文明的传承发展寻求出路;最后为结语部分,在全文写作的基础上,总结阿库乌雾汉语诗歌中表现的彝族生死观及其对母语文明的深切担忧。
其他文献
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与之相应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渐次出笼,其实践在一定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全面深入地推广普及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新增设备的采购量大幅度增加。加强采购管理日益重要。政府采购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实用角度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