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的前沿和热点,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引入了这一理论,力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不足,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主体间就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的交流互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呼唤。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教育目标设置的整齐划一性,对受教育者的需要采取“一刀切”,忽视受教育者的自尊、兴趣、情感和个性差异。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功能和个体价值。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和政治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和道德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大学生主体性的成长。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双向互动、从受教育者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回归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围绕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主体性关系展开。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知识主义意识的霸权以及将学生视为产品的管理活动和单一、粗暴的的教育方式致使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主动性不足,失去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主体性人格没有充分发育。这种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快速发展,难以担当社会的责任。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完成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建立和谐的科学的高校师生交往关系,搭建对话理解的沟通平台使双方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开展交往互动的教育活动。通过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创设有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提供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