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小品词由于同时具有介词和副词的属性,通常与动词构成动词短语。虽然数量较少,而其词义丰富,其搭配的复杂性、灵活性使它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语言学家认为小品词丰富的词义与复杂的搭配是约定俗成并具有任意性的,却忽视了小品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象图式理论可以有效解读小品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但其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却忽略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数不多的教学应用研究的测试过程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本文将通过实验验证和数据的三角分析进一步探讨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OUT的教学应用效果。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作者首先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小品词OUT词汇的掌握要求,探讨了OUT的基本空间意义并将其总结为两种模式。再从通过将基本空间意象图式向抽象概念社会地位,空间和状态的隐喻投射拓展它的意义。最后形成OUT的语义网络,同时也为实验提供了分析类似小品词的依据。在教授实验班学生掌握和应用意象图式理论学习小品词之后,作者进行了两组测试以检验其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实验对象为广州纺织服装学院二年级两个非英语专业的平行班。一个为实验班,另外一个为控制班。每班均为30人。两组不同之处在于对控制班采取列出介词各种义项配以例句的方法教授小品词,学生主要通过记忆习得;而对实验班采取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其各义项关系的方法教授小品词。小品词讲解完毕后两个班的学生分别进行测试和再测试。其中实验班还要同时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以获取学生真实的主观感受。测试结果表示实验组的平均分为51,而控制组的仅为37,由此可以初步得出意象图式理论在小品词教学中应用可以促进教学效果。在再测试环节,实验组的正确率下降指数小于控制组的正确率下降指数(4%<6%),有此可以得出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在小品词教学中应用可以延长学生对小品词的注意力。在调查问卷中,有超过60%的学生对于意象图式理论在小品词教学中应用是否可以有利于英语小品词的学习持肯定态度。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大多数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并愿意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定性分析的结果从另一方面为实验测验结果提供更有力的证明。总之,通过对实验数据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出意象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小品词的多种义项的深入理解,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者相信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这种的小品词的教学方法是可行并值得推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