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汉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语言学的先驱格里姆(J.L.K.Grimm)曾经讲过两句足以令人振聋发聩的名言,一是“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二是“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之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1。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国内外学者也早就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民族学的具体规律,通过语言现象来发掘民族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近来,新兴的隐喻认知学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等众学科的关注。其实,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诗经》中的“比”、“兴”都是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但是,尽管人们早已把隐喻作为修辞格和认知的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进而成为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翻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Lakoff指出,隐喻实质上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也就是说,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认识人类自身开始认识其周围的世界。 本论文即是运用Lacoff的隐喻认知理论,对朝汉两种语言中的身体部位词语、人体方所表达形式、颜色人体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朝汉两个民族在人体隐喻认知方面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描写,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阐释分析,以期对朝汉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风俗有更深刻的理解。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方法,并在对本论文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介绍了国外关于隐喻认知的研究理论,主要对隐喻认知的概念、类型、认知模式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内隐喻研究的历史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 第三章确立了朝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即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和文化的一致性。 第四章对人体域向非人体的具体域及抽象域的投射,人体域之间的投射从朝汉两种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朝汉两个民族在人体隐喻认知方面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反映在词汇上就是存在完全或基本对应、不对应和空缺三种情况。此外,本文还阐述了汉语独有的隐喻化认知方式及其形成的文化根源。 第五章从朝汉两种语言的角度对人体方所表达形式所表示的实际空间意义,以及其向其他抽象概念域--时间域、范围域及社会关系域投射过程中的隐喻用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第六章首先指出了颜色隐喻认知的特点,并分析了朝汉两个民族对颜色人体词的隐喻认知情况,对两个民族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和阐释。 第七章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信息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好似一张巨大的无形之网,每个人都不能逃离它而存在。大众传媒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当今文化变迁的重要力量,也给农村婴幼儿教养方
庙冲是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下辖的一个过山瑶自然村,是三水瑶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然村。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深处,瑶族的传统社会习俗得以较多保留,过山瑶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