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期以来,建构主义成为风靡全球的理论派别,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心理学的发展路线和社会学的发展路线,前一种路线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个体建构主义,而后一种路线在科学知识社会学派的推进下发展成为了激进的社会建构论。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通过史料分析、实证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进行了双向的探究:一方面,纷繁复杂的知识是如何形成为课程知识的,另一方面,课程知识形成后教师和学生是如何进行掌握而成为个体的知识的。前者实际上就是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所关注的是社会通过什么样的筛选使一些知识进入学校、教材和课堂,从而成为课程知识;后者所关注的是通过社会建构后形成的课程知识是如何被教师和学生进行解读,通过个体建构而成为个体的课程知识。研究课程知识建构的双向过程,对现有的课程理论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导论部分: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先导部分,在详实解释本文有关的“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等几个基本概念之后提出了论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路线。这一部分是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进行研究的基本理论,从心理学的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论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知识的建构。这一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所在,首先阐述了课程知识建构的双重涵义,也即课程知识的建构包括了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和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两层基本的涵义。然后阐述的是课程知识的社会学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唐代科举制度下学校教育的课程知识”为实例,对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进行详细的论述。紧接着论述了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过程,这一部分所用的是调查实证的研究方法,以“江西省新余市9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知识的个体建构过程进行了剖析。 第三部分: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部分首先论述的是课程知识的建构理论对目前课程理论的冲击,在此基础上论述课程知识建构的双向过程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