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通过外向型和高储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长期失衡,科技研发投入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仍处低端水平,服务业增加值不大和就业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要求中国尽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内生型发展模式,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一种高技术、高收益、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增值性、知识性、创新性、关联性、信用性五个基本特征。历史经验表明,在任何国家,服务业都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强大的增值性和广泛的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服务业,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平均水平。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期,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直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巨大,其发展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未来走向。本文选择“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作为主题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够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构筑逻辑合理、扎实全面并且有一定价值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搜集相关领域丰富翔实且有足够可信度的实证资料,对中国投入服务化趋势做一个初步判断,以及对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结果与绩效进行检验,并且对理论与实际不符合的方面,给予一定的解释。基于以上理念,本文可以划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和结论部分。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二至三章。第二章概述前人对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论题的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评述。第三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服务化及制造业服务化以及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为本文的分析作理论铺垫。第四章系统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如何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促进作用。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模型,从生产要素角度,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活动,通过为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管理流提供的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五章是实证检验部分,包括中国投入服务化比较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定量分析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战略建议。结论部分即第六章。在前两部分基础上给出本文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