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大多是以城市为尺度研究一个城市的形态发展演变历程,而对城市中中小尺度的街区的形态演变研究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西方的城市形态学特别是以历史地理学为基础的康泽恩学派基于对小尺度城镇的空间形态的研究,形成了以市镇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城市形态学研究方法。基于形态学分析对历史街区进行研究乃至价值评估,有利于其合理、科学的保护。本文以屯溪老街街区为研究对象,其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原名屯溪街,自古就是徽州乃至皖南地区的商业中心,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传统街市,屯溪老街街区范围清晰、规模小,是街区尺度研究的典型实例。同时探索国内外城市形态理论在中国小尺度街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屯溪老街街区近现代化的更新始于民国大火之后,本文基于形态学的理论方法,结合街区空间更新的阶段特征,将屯溪老街街区的近现代的空间更新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民国大火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1929-1937),主要是沿屯溪老街主街商业地块的更新;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建国前(1938-1949),主要是沿主街内巷居住地块的更新;第三个阶段为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50-1977),主要是街区主街外缘内侧地块的更新:第四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主要是街区主街外缘外侧地块的更新。通过对各更新阶段街区的整体格局及对其空间景观单元包括街道系统、地块肌理、建筑形态单元及产权组织等要素的形态特征进行具体的剖析,分析归纳其空间更新的整体形态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和作用机理,进而揭示街区更新的总体特征。整体来看,屯溪老街街区的更新形成了从内到外的空间过程,即沿主街到外缘的圈层式更新,不同更新阶段的更新区域逐渐相互交织覆盖,进而形成了拼贴状的格局。影响街区更新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的兴衰、人口的增减、政府政策的实施、战争的爆发、交通方式和建筑技术的变革等,这些因素既直接影响街区的形态特征,相互之间又产生作用推动街区的更新。本文对屯溪老街街区空间更新的形态特征的研究,为屯溪老街街区历史价值的再评估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研究依据,同时是应用康泽恩学派形态学方法研究我国小尺度街区空间更新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