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老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孜孜不倦地对《道德经》进行翻译研究。由于《道德经》短小精炼,意义深广、内容丰富,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为其注疏无数,译者们在翻译这部中华经典时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阐释,表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近几年来学者们从各种崭新的角度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其中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观点及翻译四步骤为研究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泰国翻译《道德经》的历史已有50多年,先后出版了28版泰译本,笔者挑选出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泰译本,应用斯坦纳的阐释学观点论证了译文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全文共分五章,如下:绪论陈述了问题的来源以及重要性、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相关理论、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道德经》的泰译史对《道德经》在泰国的翻译历史及相关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简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并对《道德经》泰译史进行了划分,总结各翻译时期的特点;第三章:译者的主体性本章主要提出本论文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介绍国内应用斯坦纳阐释学研究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提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区别,并分析译作中两位译者独特的译者风格;第四章:以斯坦纳阐释学理论分析《道德经》两本泰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通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信任、吸收、侵入、补偿”对两本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举例论证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在“信任”阶段分析译者翻译《道德经》的动机及所选择的中文版本。在“吸收”和“补偿”阶段分别从文化、前理解、审美等角度分析两个译本所显示出的译者主体性。最后在“补偿”阶段分析译者使用何种补偿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第五章:总结和建议总结论文内容,提出研究《道德经》泰译本的其他角度以及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时应具备的条件。此外,还提出了笔者对于中国古籍翻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