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实践主体在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社会性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在相互接触和碰撞过程中表现出的相互融通的特性,是人的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基础。主体性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中组织教育活动,启发和培养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之成为独立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社会主体。 思想政治课教育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两大功能,这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育的两大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个性品行,使之成为一个道德主体;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之成为一个社会化主体。主体性教育致力于培养独立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体,这样的主体既是主动适应和选择社会规范的道德主体,也是一个有完善的社会性,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因此,思想政治课教育与主体性教育是相容的关系,而且由于主体性教育的着眼点是培养一个完善的学生主体,把思想政治课教育两大任务统一于培养完善的主体之中,可以平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两大功能,使个体和社会同步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对于学生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正是主体性教育实施的出发点,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两者也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 现实当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不符合主体性教育的思想,难以把握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平衡关系,偏重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显得过于政治化。另外,教材变动、升学竞争、教师素质低下等状况也不符合主体性教育的要求,妨碍了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提倡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主体性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一个健康的主体,促进社会和个体共同的进步,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向。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主体性教育,教育者必须重视教育的超前性,有超越现实的思想;改革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和落后的教学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水平,创建主体性教育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实践中的主体性教育,探讨适合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