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是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预算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于1997年5月28日分别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实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呈现出不少弊端。如:随着改革的进行,事业单位面向市场取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法人地位增强,自主决策权越来越大,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高,而现行会计报表信息根本无法满足内部管理部门的需要;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事业单位缺乏成本核算,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也较大,成本信息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更无法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偏重预算管理的要求,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缺陷,基建会计游离于财务会计之外,财务报告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资产负债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金流量情况和主要业务活动的收支情况未得到反映。资产账面价值严重不实,大量的负债游离会计报表之外,严重影响了会计报表信息的质量。以上问题,不但影响我国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也不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和内部管理与绩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国家、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因此,作为我国预算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会计面临改革的迫切要求。于是,探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目前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就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课题。 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首先对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进行了界定,并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及特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演变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分析阐明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定义、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及缺陷。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本文探讨性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取向,明确会计目标、引入权责发生制、改进会计报表结构、增加现金流量表、改进会计核算等一系列学术性、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固定资产的改革新方向和新观点,在固定资产核算时引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这样一种修正权责发生制,这种观点亟待探讨和进一步论证。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应遵循“现行试点、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全文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关理论。本章首先描述了事业单位的概念及特征,而后介绍了事业单位会计及其特征,并详细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本章先从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内容。而后认真深入地分析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在目前实际运用中,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各种问题,显示出的各种弊端和局限性。 第四章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建议,本章首先阐述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革的近期、远期目标以及改革的原则“现行试点、总结完善、逐步推开”,提出改革必须有步骤、有计划进行,切不可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留下改革后遗症。最后,本章针对前一章提出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并提出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结合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作为前沿性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一是通过规范性研究,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取向及构想,即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更真实、完整地核算与反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扩大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核算与报告基础逐渐向权责发生制转变;会计规范模式将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提供更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二是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为国家进一步统筹制定相关改革的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同时也助于推动国家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加快进行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