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对周边地区气候、水资源等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区域水资源的变化是众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尤其是近期祁连山冰川固体水资源储量和出山径流量发生剧烈变化,对河西走廊不同流域绿洲的可用水量造成重要的潜在影响,亟待开展综合评估研究,其中居民对区域水资源和水的多相态转换科学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的感知和认识是这一研究中的重要一环节,在区域人地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先弄清各个区域居民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识和感知,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适应对策的的研究和制定,为地方政府和国家战略提供决策者依据。重点在于开展强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和文献资料检索进行深入分析,开展综合集成对比研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干旱区的水资源改变的影响及居民的感知和适应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读。本研究分别针对河西两个不同研究区域的典型农业居民社区,包括干旱区绿洲的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凉州郊区的农业村镇,和疏勒河的瓜州县近郊区农业村落开展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两个区域分别位于河西走廊的东、西部的两个大流域中上游,在水资源变化背景下环境问题突出,具有河西地区相关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适合开展详细的调查。本项研究使用的方法为野外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法、数据库综合分析法和公众感知的频数和强度计算。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的居民对水资源发生的变化感知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瓜州地区水资源没有明显变化(大于50%)或者略有所减少(约30%);而武威地区的民众则多数认为武威地区的水资源有明显减少(大于50%)。把调查的结果和科学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结合分析,可以获得居民对水资源和环境感知的准确度和感知强度。调查研究统计各参数选择的频数分布和对科学事实的(如水资源、生态环境)感知分析,获得两个区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的感知强度分别为4.3(凉州)和3.8(瓜州),居民对水资源变化的感知与自然科学的观测研究数据基本一致,而且武威的凉州区居民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强度较高。对于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方面,多数受调查者认为疏勒河流域的瓜州的生态环境在改善,而武威凉州的受调查者认为其生态环境略有变差,反映在大多数人认为周边荒漠的逐渐扩散,春季的风沙活动明显,植被的减少等。作为环境的驱动因子和单元,水利设施(水库)对干旱区居民社区的发展演化又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显示,瓜州地区多数人(70%)认为水库建设有着改善环境的影响,而武威的受访者则多(40%)认为水库影响生态环境变差。疏勒河上游的昌马水库等的建设广泛使得瓜州的水资源分配更合理、利用更充分,很好的调节了祁连山雪冰融水的季节变化,因而对区域农业的发展和环境改善起到了较好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武威的水库建设尽管也调节了祁连山雪冰融水的季节性,储存了大量雪冰融水和降水径流,然而储水的结果使得武威市区及郊区的地表水的空间分布直接减少,水库的水目的是更为集中的利用于下游的民勤地区。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受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然而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户对水资源和生态变化的感知没有本质的差异,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这可能反映了公众的感知性主要取决于民众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度和科学、新闻媒体宣传力度,而与文化程度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对于决策者而言,应该关注对重要环境问题的宣传力度和科普上的新媒体教育,才能使得环境适应和改善政策的制定得到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推广效应。需要制定解决方案来延缓或者改变和适应这种变化。针对水资源紧张,位于石羊河流域的凉州区实施水票制是大家的公认首选,其次分别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新建水库。而在位于疏勒河流域的瓜州,民众首选的适应对策为农业种植物结构调整。瓜州的主要适应措施还有兴建水库和实行水票制。因此,兴建水库仍然是在水资源紧缺、雪冰融水供给主导的背景下,成为必须实行的而且确实有效的适应措施之一,而水票制是不得已的节水制约措施,而且目前也必不可少。除了这些措施,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不会出现水资源急剧减少的灾害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河西地区居民对水资源危机的科学事实不了解、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很薄弱。这在适应对策研究中反映出了区域公众的灾害适应水平很低、观念薄弱亟待开展科学普及和提高风险意识。但是仍然愿意在水资源危机发生时,利用保险等方式进行补偿,将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相关部门在区域可以推行相应的保险,针对性的为区域居民提供风险保障。救助方式以政府为主的单一性说明,需要更好地对策应对生态缺水发生时的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