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存于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因其特有的基因类型、生理机能和结构新颖的代谢产物,已成为近年来开发新药品的热点与趋势,但大多趋向于医药研究,鲜有关于农药的研发的报道。因此在之前研究基础上,本文针对极端环境-高盐高压海洋中总和草苔虫(Bugulaneritina)所共附生微生物进行分离、杀虫活性筛选,并结合薄层色谱学行为,筛选出高活性且具丰富结构物质类型的杀虫活性菌株,并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总和草苔虫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与初步鉴定从总合草苔虫中,共分离获得共附生微生物91株,其中细菌61株,初步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其分别为:假单胞菌属(16株)、弧菌属(13株)、假交替单胞菌属(10株)、芽孢杆菌属(1株)、鞘氨醇单胞菌属(4株)、希瓦氏菌属(4株)、交替单胞菌属(6株)和黄曲杆菌属(7株)。真菌25株,分别为青霉菌属(9株)、曲霉菌属(14株)、木霉菌属(2株)。放线菌5株,初步鉴定其为链霉菌属。以上结果表明:总合草苔虫共附生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占67%),其次为真菌(28%)和放线菌(5%)。对总合草苔虫共附生微生物的菌群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总合草苔虫共附生微生物中,细菌以假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弧菌属为主;真菌以青霉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2)以卤虫为试虫对共附生微生物进行杀虫活性初步筛选,结果如下:卤虫24h死亡率在70%以上的菌株共有26株,占供试菌株的28.57%。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有6株、17株和3株,分别占活性菌株数的23.08%、65.38%和11.54%。其中,真菌B-Z-10-23,B-Z-10-35和B-Z-37,B-Z-12-17四株菌的发酵液在30分钟内对卤虫的致死率为100%;菌株B-X-4-8,B-X-4-14,B-F-10-41,B-Z-5-31三株菌的发酵液在3小时内对卤虫的致死率为100%。对具活性的26株菌株进行菌群统计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总合草苔虫共附生微生物24小时对卤虫的毒杀活性主要集中在真菌中的青霉菌属和曲霉菌属.(3)具卤虫毒杀活性共附生微生物杀虫活性进一步筛选以小菜蛾、酢浆草茹叶螨为试虫对26株具卤虫毒杀活性的菌株进行复筛,结果表明:8株菌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真菌B-Z-5-31,B-Z-10-35,B-Z-12-17对小菜蛾在72小时内的毒杀活性均大于70%;14株菌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其中细菌B-X-4-8和B-X-4-14的拒食活性最好(>70%),其次为真菌 B-Z-5-14,B-Z-5-31,B-Z-10-35,B-F-10-41(拒食活性>30%);21株菌对酢浆草茹叶螨具有一定毒杀活性,其中细菌B-X-12-100、B-X-10-169,真菌B-Z-12-17和放线菌B-F-10-41对酢浆草茹叶螨24h的校正死亡率均大于 60%,株菌 B-X-4-8、B-Z-10-23、B-Z-9-26、B-Z-10-35 和 B-F-7-37 对酢浆草茹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均大于40%。(4)高活性菌株毒力测试对活性较好菌株B-X-4-8,B-X-4-14、B-Z-5-31和B-Z-12-17等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B-Z-5-31、B-Z-12-17两株株菌具有明显的物质结构多样性。进而对菌株B-Z-5-31和B-Z-12-17发酵液粗提物对小菜蛾和酢浆草茹叶螨进行活性毒力测试,结果表明:B-Z-5-31和B-Z-12-17发酵液粗提物对小菜蛾的LC50分别为50.197 mg/mL、4.609 mg/mL;B-Z-12-17发酵液粗提物对酢浆草茹叶螨的LC50为 36.281 mg/mL。(5)活性菌株鉴定对菌株B-Z-5-31和B-Z-12-17分别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Z-5-31与Aspergillus versicolor(AY373880)的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99%。据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分析结果,将B-Z-5-31菌株定位Aspergillus versicolor(GenBank序列登记号:KF848935);菌株 B-Z-12-17 与 Penicillium polonicum(NR103687)的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99%。据形态学和分子学分析结果,将B-Z-12-17菌株定位Penicillium polonicum(GenBank 序列登记号:KF848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