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内镜经鼻入路颅底肿瘤切除术后伴颅底骨质缺损的患者的重建效果,总结临床经验并进行相关讨论,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1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7例行内镜经鼻入路颅底肿瘤手术伴颅底骨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术中颅底骨质缺损伴硬脑膜缺损、行颅底重建者设为观察组,17例有颅底骨质缺损但硬脑膜完整、未行重建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单独内镜下完成手术,颅底骨质缺损直径≥1.5cm,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内镜辅助颅底手术者、无颅底骨质缺损者和肿瘤未全切者。观察病变的性质、颅底缺损部位、重建技术方法和材料等因素对重建结果的影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探讨分析重建失败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围手术期处理及预后转归。
结果:本组病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2~82岁(平均40.74岁,中位年龄43岁)。随访3~39个月(平均17.18个月,中位12个月)。观察组中硬脑膜缺损位于前颅底16例,鞍区21例,斜坡3例。颅底重建初次手术成功率为97.5%(39/40例),二次手术成功率100%。我们4例(10%)重建术后出现的脑脊液漏均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发现。其中位于斜坡者为0/3例(0%),鞍区1/21例(4.8%),前颅底3/16例(18.75%)。其中1例(2.5%)重建失败的患者合并症状性颅腔积气,该患者行二次手术修补治愈。另外3例脑脊液漏通过鼻腔填塞等保守方法治愈。有1例钛网重建的患者术后2周时钛网从鼻腔脱出但并未见脑脊液漏。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发现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前颅底缺损患者中6例用单层移植物修补,3例患者用双层移植物修补,另外7例患者除用移植物修补硬脑膜缺损外需要用钛网重建前颅底骨质缺损,而鞍区、斜坡缺损患者未行钛网重建,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sided Fishers exact test)。前颅底钛网重建和仅作软组织重建者术后脑脊液漏的概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7,28.6%VS1/9,11.1%;P=0.550,2-sided Fishers exact test)。如果不考虑重建技术的复杂性,按前颅底和鞍区、斜坡缺损的不同解剖部位统计时术后脑脊液漏的概率和重建失败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83和P=0.400,2-sided Fisher’s exact test)。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硬脑膜移植材料(阔筋膜、Dura-guard*和ETHISORB*)的选择对重建效果似乎影响不大;大范围缺损重建后并发脑脊液漏的风险有增加的趋势。但由于本组病例重建后脑脊液漏的病例少,不能得出有效的统计学结论。在随访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全部患者均未观察到迟发性脑脊液漏、上行性脑膜炎、脑膜脑膨出等迟发性并发症。
结论:内镜经鼻入路颅底重建的方法需根据病变的性质及解剖部位、颅底缺损的范围、残余骨缘的多少及形态、硬脑膜受干扰和术中脑脊液漏的程度及术者个人的经验等多个变量因素来决定,在保证重建效果的同时,应力求用简单实用而又经济实惠的重建方法达到最佳的期望值。我们认为前颅底大范围的缺损采用合适的重建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内镜颅底重建中确保移植物不移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钛网重建前颅底对移植物的支撑、固定作用可能比防止术后脑膜脑膨出更加重要,在硬脑膜完整的情况下不需要对颅底骨质缺损进行重建。明确肿瘤的性质,采取恰当的手术入路和遵循微创的原则可以提高颅底重建的成功率。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