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的郑州,东部紧临东京,西部接近巩县皇陵和西京,既处于东西两京之中,又位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之上,地理位置相当重要。郑州治管城,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熙丰变法之前,郑州辖区内的区划较为固定,上级政区历经河南道、京西路、京畿路等,其政治地位从防御州升为节度州和辅郡。熙丰年间,郑州由于州小役繁、经济落后等原因被废罢,辖区并入开封府。熙丰变法废除后,郑州的行政建制得以恢复,辖区扩大至6县,政治地位也随之上升。郑州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北宋王朝的生命线——汴河就流经此地。对宋政府有重要意义的黄河、惠民河、金水河同样贯穿郑州。这些水流沟通了郑州与外界的联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其泛滥决口而给郑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治理河流方面,郑州民众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里的仆射陂、灵显王庙、开元寺塔、列子祠、浮波亭、夕阳楼和凤台寺塔等名胜,以优美的自然风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八方游客,屡屡被文人墨客所歌咏。作为距离国都东京最近的城市,郑州的发展状况颇受宋政府的重视,派往此地的知州要么是受到优渥的元老勋臣,要么是即将拔擢的青年才俊。绝大多数的知州能够针对郑州的具体状况,作出符合历史发展的举措:或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或兴学重教,选贤任杰,教化民众,从而名垂青史。也有少部分知州无所作为,甚至违法乱章,为后人所诟病。这里的知州,除了李之亮先生在《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中已经整理出来的以外,还有林潍、辛惟庆、韩持正、王悆等人。由于地处东西两京之中,深受首善之地的熏陶,郑州的文化状况较好。多不胜数的名师大儒在此地宦游、暂居,留下了有关郑州的大量佳作。在宋代重视教育的背景下,郑州州学的发展态势良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郑州人梁周翰、杨朴、毕仲游等,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学风醇厚、名家辈出是宋代郑州的发展特色之一。与繁盛的文化相比,这里的经济状况较为逊色,属于中等城市的发展水平。虽然这里出产的金泉酒、语儿梨、鸡头米等物品,在市场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在北宋的绝大部分时期内,郑州给人留下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印象。宋政府在这里设置的原武监、水柜、水磨和采石场等机构,主要是为东京提供物资。与唐代相比,宋代郑州的经济有下降的趋势。与东京周边面积相当的城市相比,郑州处于中等水平。阻碍郑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治理水患、供奉山陵和驻军、招待经由官员、承受不法高官的破坏等。宋政府对郑州的关注,集中在这座城市拱卫京师的政治作用之上。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金兵数次攻打东京,郑州作为东京的西大门,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屡次交战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