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腈的阻燃和热分解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gs1974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丙烯腈是一种乙烯基聚合物,属于丙烯酸家族的衍生物。在纺织领域中,聚丙烯腈主要用于生产腈纶纤维,是一种含有乙烯单体的共聚物,与羊毛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丙烯腈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羊毛的替代纤维,制作针织服装、袜子和毛衣等。由于其非常高的燃烧放热量以及在空气中较快的燃烧速率,聚丙烯腈类产品属于易燃品。如上所述,聚丙烯腈纤维被广泛用于家用纺织品以及针织和成衣中。由于这些应用领域对阻燃性能不断增长的要求,在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聚丙烯腈纤维的阻燃性能。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发展趋势是开发新型环保含磷阻燃剂,这种阻燃剂即可以作用于气相也可作用于凝聚相。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含磷化合物,尤其是聚磷酸铵,作为聚丙烯腈阻燃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聚磷酸铵具有较高的含磷量,在高温下的分解产物是一种高效的炭化催化剂,但其高水溶性阻碍了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此毕业论文中,为了着重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带有三聚氰胺涂层的聚磷酸铵。众多研究表明当含氮化合物,如尿素、三聚氰胺和尿囊素,在和含磷化合物共同应用于纤维素阻燃整理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含磷化合物的阻燃效果。然而,对于磷、氮在聚丙烯腈中的协同效应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因此,本文中我们还对磷-氮组合对聚丙烯腈聚合物的阻燃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为了快速评估聚丙烯腈聚合物的燃烧性能,在毕业论文中开发了一种快速制备PAN薄膜样品的方法。制备过程与聚丙烯腈纤维的湿法纺丝工艺很相似,具体如下:阻燃剂在二甲基甲酰胺中通过机械搅拌被分散,然后将聚丙烯腈粉末添加入分散液并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在80℃的温度条件下加热5分钟,以获得均匀糊状物。随后通过将埃里克森机制备的薄膜(20-80微米)置于烤箱中,并在40℃的条件下加热12个小时以去除二甲基甲酰胺。在此毕业论文中,通过以上制备样品的方法,选择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聚磷酸铵,即:8um聚磷酸铵(APP),4um小粒径聚磷酸铵(APPSS),18um带有三氯氰胺涂层的聚磷酸铵(APPCM),7.5um小粒径带有三聚氰胺涂层的聚磷酸铵(APPCMSS),作为阻燃剂加入聚丙烯腈聚合物中制成薄膜。通过极限氧指数测试、Bunsen burner火焰测试以及TGA和PCFC热分解分析测试,对这些阻燃剂的防火效果进行了评估。极限氧指数和火焰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经聚磷酸铵处理过的薄膜都表现出良好的防火性能。当助燃剂在薄膜中的重量百分比达到25%时,所有的聚丙烯腈薄膜都可在空气中自熄。聚丙烯腈薄膜的TGA和PCFC热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PAN热分解的第一阶段,聚磷酸铵可以显著提高聚丙烯腈的热稳定性。稍后的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极限氧指数、热重分析和燃烧总释热量表明水处理对经聚磷酸铵处理的聚丙烯腈薄膜的阻燃性能只有微弱的影响。极限氧指数揭示了在聚丙烯腈阻燃系统中,尿素与聚磷酸铵的组合具有显著的阻燃协同效应。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不再只是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知识创造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任何企业仅仅依赖自身拥有的、有限的
酚类物质是植物体中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在人体中的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改善认知等作用已广泛获得研究者的关注,但是有关酚类物质对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进程是
<正>一、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安全生产,事大于天、责重于山。尤其是在中央巡视组巡视期间,确保安全生产平稳是当前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各级领导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并购行为,企业并购仍以不断扩大的趋势向前发展。并购行为的理 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对并购有效性的全面评价是本论文讨论的重点内
<正>2014年,公司认真贯彻网、省公司信息化工作重要部署,广大员工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在信息化支撑全面创先工作和南网企业级信息系统推广建设准备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圆
对云南野生菌(青头菌、牛肝菌)的薄膜穿孔保鲜方法——自然气调法进行了偿试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聚乙稀薄膜上开直径为 10 mm的孔 3~4个,即可使其保存期延长为 4 d,风味基本保持不变.开一个孔
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
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开始出现。与封闭式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创造方式,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分散于组
广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只有分析命题(数学真理与逻辑真理)与可证实、可证伪或可检验的综合命题才有认知意义。这类意义理论是上个世纪初期最为重要且处于支配地位的科学哲
<正>生活在今天,你一定对广告新闻(即将广告内容冒充为新闻刊播,引诱公众将广告当作新闻接受)不陌生。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广告新闻便会扑面而来。报纸整版刊登的明明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