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全民教育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各地经济实力差距、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我国基本公共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的不均等,这直接制约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利于全体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国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均衡的加速发展,中央转移支付是均衡地区间财力的重要举措,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提供了主要资金。因而对中央转移支付如何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为便于研究,本文将基本公共教育的范围选定为九年义务教育。依据2010~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展开研究,探讨我国中央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测算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二是中央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具有怎样的影响;三是如何完善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首先,以包容性发展理论为基础,契合CIPP模式,从机会均等、协调发展、成果共享这三个维度,结合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用熵值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市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综合指数。将全国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运用差异系数法、泰尔指数及基尼系数测算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市服务水平也高,其中服务水平较高的依次是北京、天津、上海,较低的有云南、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八大综合经济区中,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基尼系数较大,地区间不均等程度更深,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差异较小。但就全国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不同地区间的服务水平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其次,探析中央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机制,并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投入意愿及偏好、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几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总体转移支付及不同类型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总体转移支付回归模型中,人均净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控制变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投入意愿及偏好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的支出意愿越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越高。在分项转移支付回归模型中,专项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但一般性转移支付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基本公共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并且效益回收周期长,“支出偏好”和“经济发展逆向激励”阻碍了民生性支出的增长。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越低,均等化程度也越低。最后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转移支付目标,兼顾均衡与激励;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控制准入条件及规模;健全监督机制,规范资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