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V)的防治作用,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随机将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 Wistar to SD)、TGP组(C组 Wistar to SD+白芍总苷干预),B组及C组采用套管的方式建立Wistar大鼠至SD大鼠的胸主动脉腹腔移植模型。对照组、模型组不予特殊药物处理,每天给予生理盐水1 ml灌胃。将TGP按200 mg/kg.d剂量溶于生理盐水至1 ml,混匀后灌胃给TGP干预组大鼠。灌胃时间均从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灌胃时间固定为上午8时。于术后1周、4周、8周(n=5)3个时间点(分别记为A1、A2、A3;B1、B2、B3;C1、C2、C3)处死大鼠,取大鼠移植段血管和脾脏; (2)获取的血管行HE染色,观察血管形态结构变化情况并测量血管内膜厚度;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 (3)取受体大鼠脾脏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reg占总CD4+T细胞的百分比(标记为CD4+CD25+Foxp3+Treg%);行RT-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1)在4周、8周两个检测时间点,B组及C组血管内膜厚度分别与A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B、C两组间血管内膜厚度比较亦有显著差异;B、C两组各对应检测时间点血管病理学改变相似,但C组血管内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 (2)A、B、C三组血管内皮细胞中均表达ICAM-1、VCAM-1及TGF-β1, B组在4周、8周检测时间点ICAM-1、VCAM-1均较C组表达明显增强,积分光密度值相比均有显著差异;C组在8周检测时间点TGF-β1在内皮细胞中表达较B组高,积分光密度值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3)B、C组1周、4周、8周时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逐渐上升,但各检测点均较A组低,C组在4周、8周检测时间点CD4+CD25+Foxp3+Treg%较B组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4)B组、C组Foxp3 mRNA表达均较A组高,且C组在1周、4周、8周检测时间点Foxp3 mRNA在脾脏中表达均较B组高。 结论:白芍总苷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oxp3 mRNA,促进CD4+CD25+Foxp3+Treg增殖分化,促进TGF-β1的表达,减少细胞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