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六边形截面桩在公路减隔振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公路网越来越密集,有许多道路穿越城镇乡村,与建筑物只有“咫尺之遥”。在道路的施工与运营过程中,施工荷载及交通荷载对毗邻建筑物造成的振动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鉴于此,应当提出相关的隔振措施来减低振动污染,常见方法是在振源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减隔振措施。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正六边形截面混凝土桩,研究排桩排布形式及几何参数等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再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进一步分析建筑物在施工荷载及交通荷载的分别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规律以及设置隔振措施后的振动响应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对排桩的排布形式进行隔振效果研究,得到正六边形截面排桩的排数对隔振效果影响较大;在低频荷载作用时,三排桩排间距的减小对隔振效果影响较大;三排桩变排间距与等排间距的隔振效果相当,等排间距的隔振效果甚至更优于变排间距;在低、中频荷载作用时,三排桩桩间距减小对隔振效果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双排桩还是三排桩,菱形排布比矩形排布效果稍好。(2)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与模型试验1:1的模型,对比发现同种工况下两者的结果规律基本一致,也验证了数值模拟软件在减隔振分析中的有效性。模拟研究了不同几何参数情况下三排桩的隔振效果,发现排桩的桩长对隔振效果影响较大,桩截面尺寸的影响比较小。(3)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路基-地基-建筑物模型,分析道路交通荷载对建筑物的振动响应规律,然后在振源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单排桩隔振,改变隔振位置,分析建筑物振动响应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车速增加,建筑物的径向最大加速度几乎没有变化,竖向最大加速度缓慢增加,但增加不显著。随着振源距增加,建筑物径向加速度在不同楼层衰减程度不一样,对于竖向加速度,建筑物各楼层加速度的衰减速度基本一致。在设置隔振单排桩后,建筑物各楼层径向加速度变化不大,对于竖向加速度,排桩设置在距离振源13m处隔振效果最佳。(4)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地基-建筑物模型,分析夯锤冲击荷载对建筑物的振动响应规律,然后在振源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单排桩,改变隔振位置,分析建筑物振动响应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夯击能级增加,加速度逐渐变大,且增长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振源距的增大,径向与竖向加速度衰减速度也基本一致。设置隔振单排桩后,建筑物各楼层径向与竖向加速度都在衰减,排桩设置在距离振源13m处隔振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在进行深大基坑的开挖时,势必会对地下空间及周围环境产生严重污染。针对基坑开挖对地下空间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现状,提出了新型装配可回收深基坑支护体系。该新型支护体系不仅可以对基坑进行临时支护,控制基坑的变形,还可以全部回收重复利用以此减小对地下空间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并结合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基于石家庄市某深基坑工程,针对该基坑开挖阶段中引起的变形,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有
建筑设计的形式和功能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促使建筑功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形式和布局的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和建造者对建筑的态度产生了差异,以主观表现自我为中心,到认识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一个质的飞跃。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院门诊空间作为患者治疗的主要空间,许多医院开始考虑患者就诊体验之中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然而对人性化设计思考不够全面、忽略患者深层需求仍是主要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性化设计的缺乏,依旧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高度也不断提升。并且,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与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建筑设计的生产、研究等方式方法,继而使得,风荷载在结构设计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数值风洞模拟技术,是以计算流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式。近年来,因其高效、准确、低成本等优势特点在新兴建筑与科研探索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对时间
钢结构作为绿色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钢结构最为重要的是其梁柱节点的设计,梁柱节点可通过刚度较大的焊接连接、刚度较小的螺栓连接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刚性连接。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文献,将通过螺栓连接的半刚性节点进行改进,同时也是对目前现有的自复位节点的一种改进,现有自复位节点大多数是采用角钢耗能,本文将预应力筋应用于T型钢半刚性节点中,即将现有的角钢耗能自复位节点中的角钢替换为耗能性
大自然灾害中,地震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在抗震设防方面尤为重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作为新世纪抗震设计发展的主流,是在传统设计思想‘小震不修,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上的重大突破,满足了从多个性能方面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目标。由于钢结构建筑损伤反应并不明显,往往在破坏时才会有显著的损伤特征。选择适合钢结构性能指标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在结构性能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框架通常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使梁先于柱进入塑性变形。地震产生的能量主要由梁端和少部分柱底的塑性铰消耗,因此梁和柱的相对塑性会直接影响框架的动态响应。为了合理规划梁和柱的相对塑性,提出了能力系数和能力比的概念,建立了能力系数为1的钢框架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34个不同梁、柱能力系数的强柱弱梁钢框架模型。以动力时程分析和模态推覆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所有模型滞回耗能
砌体结构类型主要有无筋砌体、配筋砌体、配筋砌块砌体以及配筋砌块剪力墙结构等,砌体结构以抗压承载能力为主,抗拉能力以及抗震性能较差。目前喷射GFRP聚合物加固砌体应用较多且便于施工,修复加固后的砌体结构整体性能好,喷射位置较灵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就喷射GFRP聚合物加固无筋砌体墙后的极限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厚度的GFRP聚合物(4mm、
天然岩体内部存在众多节理、裂隙、孔洞等缺陷,岩体失稳破坏实质是原有缺陷基础上的扩展发育、贯通或者新缺陷的萌生、发育、贯通。本文以共轭断续裂隙中心裂隙倾角、垂向偏移量为研究变量,分析其对断续三裂隙黄砂岩力学特性和裂纹扩展影响规律。利用液压伺服岩石压力机对预制断续三裂隙黄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预制裂隙对断续三裂隙黄砂岩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高清摄像机监测试验过程,记录裂纹扩展、贯通过程,并结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的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多数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对地上交通工具的需求巨大,进而造成严重的堵塞现象,为解决此类问题,建设地下交通是有效方法之一。地铁隧道纵横交错的分布在地下空间中,地下空间得到大力发展,有效的缓解地上交通拥堵现象。而面临紧张的城市国土资源,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地铁隧道沿线附近的地上修建建筑物,并且地铁隧道多为浅埋隧道,所以,地下既有隧道在地上建筑物修建过程中或者修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理念不断加深,建筑逐渐向重量轻化、资源节约、施工便利的方向发展。但现有建筑材料重量较重、运输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难以解决,为此提出了一种铝合金-木组合柱。铝合金-木组合柱可以应用于沿海城市,其优势在于防腐蚀性好,并可以保证在足够的承载力情况下,使结构重量得到较大程度的减轻,在风荷载或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反应减小。针对这种组合柱的受力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