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内在价值——中国与新西兰医患信任关系之比较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帮助人类战胜疾病、解除痛苦是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根本目的。没有疾病便不存在医学,同样没有患者也无所谓医生。疾病和医学、患者和医生如同鱼儿与水,彼此共生、不可分割。所有的医学服务、诊疗照护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之上。没有这一关系,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医生不可能知晓病人和他正在遭受的疾病的困扰,同样病人也不会允许一个陌生人“侵犯”他的身体和个人隐私。可以说,从医学产生开始,医生和患者就成为一对矛盾统一体被紧密地联系起来,随之医患关系也成为了医疗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种职业关系,医患关系是医学活动中的两类当事人一医生和患者,在某一特定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具体的联系。其中相应的职业标准和道德诉求约束着关系双方的具体行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值增加,患者的权利意识增强对参与医疗决策的要求,以及为解决医疗消费的难题进行医疗制度和补偿机制的调整,使得渗透于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现代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指导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职能转变、权力下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出现剧烈变化。作为保障全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也不免受到冲击,发生了全面的变革:医疗保障体制从广覆盖到部分覆盖,医疗服务体制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目标全面转向,药品流通体制从计划管理走向全面市场,与此同时医患关系随着这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医疗体制的转变,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医患矛盾纠纷增加、冲突加剧、医疗暴力事件频发。针对现有的医患关系紧张并不断恶化的状况,医学伦理学界、医疗管理者、法学界以及整个社会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和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该问题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具体的研究结果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以医患关系之内在核心价值一信任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新西兰医疗体制和医患信任状况的介绍,比较在不同体制下医患信任的不同状况,分析影响个体医患信任和行业制度信任的因素,旨在为当前的医患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并试图为改善现有的紧张状况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和伦理辩护。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医患关系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医患关系的概念、本质,提出了信任的缺失是中国现有医患关系的症结所在;接着在第二章,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信任的理论综述,分析了患者的弱势和医学职业的自身发展对医患信任内在要求,揭示了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内在核心价值;文章的第三章,将新西兰作为比较对象,在对两国医疗体制的历史发展和现行制度进行简要介绍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两国医患关系不同层次的信任状况和具体表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论述了导致两国信任状况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在总结前文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改善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重建医患信任的政策性建议,指明在已经丧失了信任甚至关系发生了破裂的情况下,重建中国的医患信任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只有医疗行业、政府以及整个社会通力合作,从医疗政策的制定、政府资金的投入、医疗立法以及监管机制和医生个人职业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才能为信任的产生和维护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与道德追求之保障。
其他文献
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的功能优势被充分的开发出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于手机短信拥有移动性好、收发便捷、价格低廉等特点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业的革命,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虚拟技术介入人类生活,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传统认识,新的本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运用中也出现过失误、偏差,对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要正确发挥科技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