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共内战,1948-1949年间两百多万军民随国民党当局迁往台湾。以琦君、张秀亚等为代表的赴台第一代女作家也离开了她们深深眷恋的故土,踏上了陌生的台湾土地,而导致了她们与亲人的离散和在空间上的隔绝,在台湾岛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中,她们将满怀愁思化为笔下的怀旧文学,除了这样的时代环境、情感因素外,台湾五六十年代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还有经济、文艺政策等因素。论文中将这些怀旧文本作为记忆来研究,她们的记忆有其独特性存在,她们记忆建构的过程便是对于女性性别认同的过程。她们还通过自我命名的方式来体现其女性意识。赴台第一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五四文化有着极大的渊源。她们自我认同的另一方面是:1948-1949年间的迁台造成赴台第一代女作家在空间上的位移,她们通过记忆来缩短其间的距离,在对家乡的记忆中同时呈现其自我认同。另外,还选取齐邦媛的《巨流河》与林海音、琦君等的怀旧文本作对比。首先在主题上,林海音、琦君等的怀旧文本中有几个共同的主题:故乡、童年、家族。在《巨流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齐邦媛浓重的漂泊之感,以及战争对齐邦媛一生所造成的影响和战争撕裂一切美好的残酷。其次,齐邦媛与琦君、张秀亚等人对时代感知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琦君、张秀亚等人的怀旧文本中很少表现战争下的民生疾苦,她们的怀旧散文更多的是还原故乡美好的一面。《巨流河》中则是以齐邦媛自己的经历为经,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名人的经历为纬,这些发生在社会、学校里的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总是能验证着战争时代人和命运的无奈,书写在大环境之下的家国之悲。再次,文本中是否存在家国书写。在赴台第一代女作家的怀旧散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生活场景的描摹,家国叙事在她们的文本中较少见到。但在《巨流河》中齐邦媛以冷静自制的笔调将史实与亲历结合,以此验证着战争时代人和命运的无奈,返观着家国之悲。《巨流河》不仅是齐氏家族的苦难史,也是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到国共战争时期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国破家亡的沉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