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构与自我认同—赴台第一代女作家怀旧散文研究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共内战,1948-1949年间两百多万军民随国民党当局迁往台湾。以琦君、张秀亚等为代表的赴台第一代女作家也离开了她们深深眷恋的故土,踏上了陌生的台湾土地,而导致了她们与亲人的离散和在空间上的隔绝,在台湾岛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中,她们将满怀愁思化为笔下的怀旧文学,除了这样的时代环境、情感因素外,台湾五六十年代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还有经济、文艺政策等因素。论文中将这些怀旧文本作为记忆来研究,她们的记忆有其独特性存在,她们记忆建构的过程便是对于女性性别认同的过程。她们还通过自我命名的方式来体现其女性意识。赴台第一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五四文化有着极大的渊源。她们自我认同的另一方面是:1948-1949年间的迁台造成赴台第一代女作家在空间上的位移,她们通过记忆来缩短其间的距离,在对家乡的记忆中同时呈现其自我认同。另外,还选取齐邦媛的《巨流河》与林海音、琦君等的怀旧文本作对比。首先在主题上,林海音、琦君等的怀旧文本中有几个共同的主题:故乡、童年、家族。在《巨流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齐邦媛浓重的漂泊之感,以及战争对齐邦媛一生所造成的影响和战争撕裂一切美好的残酷。其次,齐邦媛与琦君、张秀亚等人对时代感知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琦君、张秀亚等人的怀旧文本中很少表现战争下的民生疾苦,她们的怀旧散文更多的是还原故乡美好的一面。《巨流河》中则是以齐邦媛自己的经历为经,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名人的经历为纬,这些发生在社会、学校里的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总是能验证着战争时代人和命运的无奈,书写在大环境之下的家国之悲。再次,文本中是否存在家国书写。在赴台第一代女作家的怀旧散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生活场景的描摹,家国叙事在她们的文本中较少见到。但在《巨流河》中齐邦媛以冷静自制的笔调将史实与亲历结合,以此验证着战争时代人和命运的无奈,返观着家国之悲。《巨流河》不仅是齐氏家族的苦难史,也是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到国共战争时期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国破家亡的沉痛史。
其他文献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杂志的编排方式,由不同的栏目板块组合构成的电视节目,最早诞生于美国,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创办于1968年的《60分钟》影响巨大,是学术界
摘要:作为我国民营经济主体的家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只有少数家族企业能够成功实现代际传承,这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些家族企业极大的研究兴
新时期,日常生活中,计算机软件应用日益广泛,逐步成为计算机设备的重要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软件,主要指设备使用者通过处理计算机硬件,以此有效链接所需界面。简单来讲,就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因成长环境、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学
中学语法教学经历了由强化到弱化的过程,曾经一度轰轰烈烈的语法教学逐渐被淡化、边缘化,再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语感中心说”的盛行,语法教学受到质疑。淡化语法已经
本课题主要是对龙门石窟奉先寺佛像石刻艺术特点的分析。从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的本土化与民俗化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与这种艺术特
本研究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出发,以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试图总结归纳出适用于以该高级中学为代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术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术数文献是探讨术数文化的基础。宋代是术数文献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术数文化下移,术数文献大量涌现,宋书目著录的术数文献达千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幸福、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中国梦”已成为社会主题。踏循时代足迹,思想政
介绍了一种新型空间楼盖结构,该楼盖的上、下层为H型钢肋,中间由方形钢管剪力键连接.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在行走、跳跃、起立3种具有代表性的人致荷载激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