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目前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而在中国则位于第四位。食管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上70%的食管癌病例发生在我国。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是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在我国主要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为主,大约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因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手术切除治疗的5年生存率不足25%。全部就诊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10%。但是,早期食管癌采用食管切除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10年生存率约为73%。探讨食管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实现食管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近年来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试图探讨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从而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是,迄今为止,食管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所以,有关食管癌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对于晚期以及转移复发的食管癌患者效果不佳。但是,如果在食管癌早期就能得到诊断,通过早期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就可以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佳途径。
PDCD5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基因,在凋亡诱导因素存在下能够明显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卵巢癌、胃癌、肾透明细胞癌等肿瘤中PDCD5表达下调,那么PDCD5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如何?PDCD5在食管癌进展中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研究PDCD5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DCD5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以期为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选取35例食管鳞癌、15例原位癌及35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组织,全部取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住院病人的新鲜手术标本,经食管镜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所有病人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化疗治疗。每位患者分别记录①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②病灶部位、大小和临床分期。③手术方式和经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结果的评定采用阳性细胞数和染色深度分别评定,最后综合评定的方法。用Western-blot检测PDCD5蛋白表达的差异。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11.0进行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①PDCD5蛋白在正常食管粘膜上皮组织和原位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7%、66.7%,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食管鳞癌组织34.2%(P<0.05)。②食管鳞癌低表达PDCD5与肿瘤的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淋巴结的转移有关(P<0.05)。③对同一患者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肿瘤组织中PDCD5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癌周正常组织。
结论:①人食管磷癌组织中的PDCD5蛋白呈低表达状态;②PDCD5蛋白的低表达可能有助于食管鳞癌的浸润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