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科学有序生态运行机制、推动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同时,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而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金融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关系金融风险防范的重点问题。探究各省域金融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测度其空间差异,从总体上把握我国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效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提出研究思路、陈述研究内容与方法,同时对生态学的思想、金融系统具有的生态学特征、金融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在阐述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的基础上,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剖析金融生态主体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机理,从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居民生活水平及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阐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生态主体的作用机制,同时分别从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生态环境涵盖的六个方面对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现状进行总体概括分析。第三部分基于31个省域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省域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测度,同时进一步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与泰尔指数对其协调发展差异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索性分析。第四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四点结论,一是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省域间差异仍较为明显;二是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阶梯状分布格局,且区域内具有一定集聚特征;三是集聚强度呈先降后升趋势,集聚区域有所变化;四是省域总体差异呈阶段分化,东、西部区内差异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省域金融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因地施策,重点布局,促进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合理优化空间布局,缩小区域内差异;强化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扩散效应”;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东中西部协同发展;构建金融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三级监督调控机制”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