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西方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叙事文体学视角的应用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翻译文本的叙事文体学研究是从语言形式和文学阐释入手,以叙事学、文体学为工具对翻译中的问题展开研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这种跨学科研究既为文学文体学和叙事学研究开辟了更大的应用领域,丰富了其理论研究的层面,又为文学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批评提供了重要的评价工具;而从研究的可行性角度,经典叙事学对文学翻译文本仍有着有力的解释力和应用、理论价值。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结合中国学者罗钢对F.K.斯坦泽尔提出的叙事情境理论的修正,旨在通过语料库手段对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和葛浩文的英译本中叙事情境进行分析,对《红高粱》小说英译本叙事情境中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及叙事对焦三个因素进行客观而详细的对比和阐释,探究《红高粱》翻译的忠实程度;在诠释葛浩文对不同叙事情境的多样化处理时,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探索翻译文本的文体效果重现。 研究发现:1、莫言小说原文中叙事情境的使用情况是:,即作者叙事情境,在原文中出现了412次,比例高达90.3%。由此可以看出,原文主要采用的是作者叙事情境,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世界,采用外部聚焦,叙事采取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另外,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在译文中出现5次,占1.1%;人物叙事情境()出现次数为18次,出现比例为3.9%。除此之外,原文中还出现了不同于罗钢给出的类型,分别是:通过外部聚焦,以第一人称讲述类(),出现17次,占3.7%;通过内部聚焦,以第三人称讲述类(),出现4次,占0.8%。结合文本内容,《红高粱》中主要以父亲的视角追述了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作为小说中部分叙事的亲历者,“我”、“奶奶”和“我父亲”分别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对事件进行描述、评论和发表感想。可以看出,莫言对小说中的叙事情境进行了多样化的处理,并且有一定创新。 2、对葛译本的数据统计显示,葛译本中叙事情境的使用和莫言原文本中的使用高度一致,其中作者叙事情境()、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和人物叙事情境()出现的次数几乎相同,仅仅在最后两类组合中,外部聚焦,以第一人称讲述类(),出现22次,超出原文本5次;而内部聚焦,以第三人称讲述类()出现0次,与原文本不同。整篇文章中段落总频数为456,莫言原文本和葛译本在叙事情境的使用上有超过95%的相同度,可以得出结论:葛浩文在叙事情境翻译上总体忠实于原文。 尽管有数据统计科学性上的不足,从理论贡献而言,本研究中原文与葛译文中运用的不同人称叙事的手法超出了罗钢的分类,这样的创新为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未来本研究将着手更为科学性的叙事情境认定方法,同时扩大研究文本,为莫言小说进一步的叙事学翻译研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