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已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此同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光辉使命,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主体地位作用,林业必须肩负起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职责,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而生态文明测度评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当前中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测度评价以及深入研究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科学价值、应用前景和政策内涵。已有研究未能考虑生态文明和非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异,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阶段”的准入门槛,也就无法判定区域是处于生态文明还是非生态文明阶段,从而默认所有区域均已“入门”,于是就用“生态文明标准”对所有区域(包括生态文明和非生态文明区域)进行生态文明“一步式”测度评价,再根据测度评价结果进行排名,有些未“入门”区域,如北京、上海等,也参与了生态文明排名且排名靠前而云南、海南等排名靠后,这既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又不利于管理者掌握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还极易产生一些误导;已有研究就林业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但仅掌握定性关系难以满足管理者制定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化措施的决策客观需求,还更应辨识林业对生态文明的作用程度、贡献率等,才能全面知悉林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此,在构建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方法体系后,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视角,首先,通过PSIR系统结构模型选取了生态文明初始指标;其次,构建结构化、定量化SEM对初始指标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得到了最终指标及其权重;第三,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通过指标及其权重依次测度了生态文明基本指数、特征指数、共生度指数、阈值指数,并根据阈值指数判定了全国、省域、林区是否跨进了“生态文明阶段”这个门槛;第四,通过测度绿值指数判定了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五,根据二步测度判定结果揭示了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第六,根据二步测度判定结果,构建回归模型估计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影响系数,再通过“归一化”方法测算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并将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业、生态环保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差异进行比较;最后,基于“指数-指标”解耦法回溯了具体指标,分析了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根源,由此提出了促进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纵观全文的研究,可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人类生态文明响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建设生态文明要兼顾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共生,而不能偏废其一。这既有利于管理者准确掌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从而加以强化来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管理者有效理解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共生机制,从而制定措施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中国已完全脱离原始文明阶段,但尚未完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迈进的过渡转化期,要实现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水平的飞跃仍然任重道远。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者宏观把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还有利于管理者掌握省域所处的文明阶段类型和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而制定差异化措施来推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3)东北、西部、中部和东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渐进过程。这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4)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林区尚未“入门”而南方集体林区虽已“入门”,但“入门”后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初级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前景和发展潜力却较大。这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各林区所处的文明阶段类型,也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各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而制定差异化措施来推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5)四川、贵州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匹黑马”,这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四川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对其加以重视。(6)林业在所有产业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正向最大而工业负向最大。这既有利于管理者辨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又有利于管理者明确森林资源禀赋在林业贡献率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利和不利产业。(7)林业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呈“微笑曲线”状。这有利于管理者精准识别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三产业对生态文明的促进作用和林业第二产业对生态文明的破坏作用,进而制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林业的对策措施。(8)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根源分别在于生态建设响应不足、产业与生态的多元作用类型、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生态优势。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要强化生态建设响应;针对产业经济发达而生态建设薄弱的省域,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响应程度,针对产业经济欠发达而生态建设较好的省域,应该保证生态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对于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双劣”的省域,应该两手抓两手硬,对于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双优”的省域,应该使得经济和生态由“量变”促进“质变”,使产业与生态共生水平再上“一台阶”,促进生态文明跃升到更高水平;林区要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最后,总结了全文创新点并提出了未来展望。创新点主要有:(1)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全景视域”,事先辨识了生态文明与非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异,根据阈值指数判定了哪些区域已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哪些区域仍处于非生态文明阶段,对于未“入门”的区域不再进行水平判定,而对于已“入门”的区域,则根据绿值指数来判定生态文明水平,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区分不同文明阶段类型且默认所有区域均已“入门”且用生态文明标准来衡量非生态文明区域的不合理做法;(2)不仅测算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还测算了除林业外的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从而解决了已有研究未能将林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程度量化的难题;(3)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与“指数-指标”解耦法对生态文明“阶段-水平”进行二步测度,实现了指标法与指数法的优势互补;(4)通过PSIR与SEM相结合方法对生态文明指标定量检验、优化并确定其权重,解决了使用传统方法确定的指标及其权重主观性问题。针对研究不足,未来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1)对城市、县域、乡村、社区生态文明进行测度评价并比较其与省域生态文明测度评价结果的差异,以发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演化规律;(2)找寻比PSIR-SEM更科学的方法来优化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3)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类型及其发展动态,并将其纳入模型来测算其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亦可进一步测算大农业中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