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葡萄糖和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丁二胺为中间联接链段合成了含有不饱和双键的糖基亲水性功能单体。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对合成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聚氨酯膜的血液相容性改善是通过紫外引发聚合技术将不饱和糖基功能单体接枝聚合到聚氨酯膜表面来实现的。利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对不饱和糖基功能单体功能化的聚氨酯膜表面结构进行了确认。通过血小板粘附和红细胞粘附实验对改性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血小板的粘附量由14.36×103cells/mm2降低到2.57×103 cells/mm2。红细胞的粘附量由2.61×103 cells/mm2降低到0.34×103 cells/mm2。改性聚氨酯膜具有良好的抵抗血小板粘附和红细胞粘附性能,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以乙烯基吡咯烷酮为抗污剂和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为抗菌剂,制备了具有抗菌抗污性能的聚丙烯无纺布。首先通过紫外光引发聚合的方法将乙烯基吡咯烷酮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同时接枝聚合到聚丙烯无纺布上,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分子结构中的环氧基团与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分子结构中的氨基反应将抗菌剂引入到聚丙烯无纺布上。采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能谱对功能化的聚丙烯无纺布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动态水接触角、细菌实验、血小板粘附和红细胞粘附实验,分别考察了该功能化的聚丙烯无纺布的亲水性、抗菌杀菌性和血液相容性。单纯利用乙烯基吡咯烷酮改性的聚丙烯无纺布只有抗细菌粘附的性能,对于已经粘附到表面的细菌没有杀死的功能。只接枝抗菌剂的聚丙烯无纺布可以杀死粘附的细菌,无法阻止细菌在表面粘附,导致大量的死细菌覆盖在膜的表面。乙烯基吡咯烷酮与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共同功能化的聚丙烯无纺布具有优良的抗菌和杀菌的性能,以及良好的抗血小板粘附和红细胞粘附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