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社会,城市夜晚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城市的功能空间和景观空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昼夜有别的空间类型。针对城市发展的这一重要现象,论文提出“夜态城市”的概念,并以城市夜晚的行为活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实地考察和现状分析的方式,借鉴城市空间、行为心理、经济文化、景观美学等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以行为模式为基础、功能空间为导向、景观空间为显现、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夜态城市研究思路,研究夜态城市的功能空间、景观空间的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信息社会下工作时间的自由化促进了白天工作和生活的夜晚延续,而以休闲为主体的夜晚生活集文化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这些变化促进了夜晚活动内容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我国,人们夜晚外出的频率显著增加,活动时间有深夜化发展趋势,以中青年的外出频率最高,对活动场所的地域观念淡薄,注重个性化消费目的。人们夜晚活动频率的增加,对城市夜晚的安全、交通和指示系统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夜晚发生的各种典型活动在空间发展中呈现出点状聚集、跳跃式生长和循环演替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夜晚生活聚集点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层级-网络”式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各级商业网点、交通枢纽、具有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场所、居住区和高校等消费者固定的场所,都成为夜晚活动聚集的首选地,在城市中呈点状的地理分布。结合城市夜晚功能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以夜晚活跃空间和过渡空间为主体、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白昼景观,将夜晚景观形态与夜晚行为活动空间紧密联系来建构城市夜景框架体系,及营造城市夜景的审美体系层次和审美意向。城市夜晚活动的发展是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其对于城市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噪声、光污染两个方面。因此根据夜晚人们的行为特点及其环境影响,本文最后提出了优化夜晚活动空间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