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饮料之一,在世界上被广泛栽培种植。茶树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Sect.Thea (L.) Dyer)植物,原产于中国西南山区,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树种质资源,为人类选育出适宜大量种植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茶树品种奠定了基础。在我国茶树被利用的历史有3000多年,这期间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野生的茶树进行驯化并按照一定的目的培育出了满足生产需求的茶树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具有高产、优质、早生、高抗等优点,是我国茶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有国家级审(认、鉴)定茶树无性系品种80个,省级审(认)定茶树无性系品种110多个。我国茶园良种化比例也由1980年代的不足10%提高到2008年的34%,无性系品种的选育功不可没。因而,对我国茶树品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充分了解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是今后茶树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同时,DNA分子标记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能排除生态环境、植物发育、栽培措施等的干扰而直接从生命本质——-DNA层面对这些品种进行探讨。本研究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现有主要茶树无性系品种(系)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这些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求了解我国茶树品种的现状为今后的茶树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40对SSR引物对我国现有乌龙茶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0对引物共获得179个等位位点,329个基因型,平均4.48个等位位点,8.23个基因型,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52;我国乌龙茶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57),平均遗传距离为0.59。广东地区的乌龙茶品种(系)较福建、台湾两地的遗传变异大;杂交选育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利用其他方式选育的品种(系);同时,骨干亲本铁观音、黄楼及其衍生品种间遗传距离变幅较大,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中大多数供试品种按照地理来源和遗传背景进行了聚类。(2)利用39对SSR引物对我国现有红绿茶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39对引物共获得191个等位位点,440个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4.90个等位位点和11.28个基因型,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53。我国红绿茶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57)和较大的遗传距离(0.64),广东地区的红绿茶品种(系)较其他地区的遗传变异大;系统选育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于杂交选育的品种(系)和地方品种;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杂交选育的品种同样表现出了较大变幅的遗传距离,多样性丰富,并依据选育地而进行聚类;聚类分析中大多数供试品种按照地理来源和遗传背景进行了聚类。(3)利用58对SSR引物对我国茶树主要的无性系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58对引物平均可检测出4.53个等位位点和10.43个基因型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9。我国现有主要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H=0.54),红绿茶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多态性信息量(PIC)均较乌龙茶品种高;将供试品种按照不同生物学特性分组,各类型间遗传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小乔木型>灌木型>乔木型,大叶类品种>中小叶类品种,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基于数学模型和基于遗传距离分析都将云南以及属于阿萨姆变种的茶树品种与其他大多数品种分开,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是较原始的类型,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