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作为一种稀缺且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对耕地资源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由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基础性、重要性等共同决定的。首先,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及各部门生产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耕地又是农业进行生产的基础、工业原料的来源;其次,耕地也是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不仅为众多的农村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还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资料;最后,在耕地数量难以保持不变或增加的形势下,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努力实现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河北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2009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1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093hm2。同时,河北省又是一个多山省份,具有较丰富的山区耕地资源。山区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2%;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4.29%。河北省“三农问题”最突出、最尖锐的区域之一就是山区,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牵连到了河北省能否可持续、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该区域是京津冀的绿色屏障和水源地,也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环境、资源安全是河北省乃至京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河北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面对河北省平原地区可开发耕地资源已不足并不断减少的形势,有必要通过增加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保障该地区粮食安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涞源县为例,分析了2000-2009年耕地资源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及利用特点与主要问题,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逐年加大,耕地总量与人均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以全县17个乡镇的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选取了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利用情况等四个评价指标及11个评价因素,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全县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评价。从宏观上看,全县中部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北部与南部利用程度较低,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耕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将涞源县17个乡镇分为四个区域,对比同类区域耕地利用的共性和不同类区域之间的差异及特征;文章的最后,对如何提高河北省山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