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中生代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大巴山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印支运动南北大巴山发生俯冲碰撞;燕山期为陆内造山阶段。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中生代以来大巴山构造带主要经历了NE-SW挤压和NW-SE挤压两期应力作用。印支期和燕山期都为NE-SW挤压,应力场特征为:σ1(40°∠2°)、σ3(175°∠88°);NW-SE挤压晚于NE-SW挤压,其应力场特征为:σ1(143°∠1°)、σ3(267°∠88°)。根据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NE至SW大巴山可划分为4个不同的构造带:冲断-推覆构造带、基底拆离构造带、盖层滑脱构造带和前陆坳陷带。各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NE至SW,变形性质由韧性变形过渡为脆性变形,变形深度和强度逐渐减弱。对大巴山构造带内方解石脉进行了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围岩具有单一的源,反映较稳定的沉积环境。稀土元素具有Eu异常,成脉环境为还原环境。NE-SW挤压过程,活动流体主要为围岩脱水,有富Ba和Rb且稀土元素总量及La/Yb低的流体加入。NW-SE挤压过程,活动流体亦主要来自围岩脱水,同样有富Ba和Rb且稀土元素总量及La/Yb(?)氐的流体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