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近年来,光伏光热(PVT)热泵技术取得了相比于其他太阳能利用技术更卓越的研究成果,该技术集成了光伏发电技术和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技术,其显著特点在于能够同时产生电力和热能,相比于其他常规太阳能能源系统形式,PVT热泵技术在制备热水、提升光伏发电效率以及实现高效率的多能联产联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众所周知,一方面,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而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比达一半以上。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约20%~50%的采暖、通风和空调能耗与建筑围护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室外环境新风供应是关系人们健康和室内环境空气品质的重要因素,建筑新风供应能耗约占建筑空调总能耗的20%~40%。因此,如何将PVT热泵技术有机结合到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之中,充分利用光伏光热PVT组件所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实现对建筑新风的预热或预冷,以降低建筑传统能源消耗、保证新风供应,是太阳能深度开发利用并实现其建筑一体化又一值得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筑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将PVT组件与建筑围护结构一体化设计而构成PVT新风腔,充分利用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运行时PVT组件因其内部的制冷剂蒸发或冷凝过程而产生的冷量或热量,来实现对流经PVT新风腔内部的新风气流进行夏季预冷(除湿)和冬季预热。同时,该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还可实现在全年不同季节气象条件下的新风冷热预处理、光伏发电、供热热水的多能联产联供功能。为此,本文采用CFD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工作。首先,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建筑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的物理模型,以及吹胀板式PVT组件与建筑围护结构一体化结合的PVT新风腔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中,充分利用吹胀板式PVT组件内部的制冷剂蒸发和冷凝作用,实现了对PVT新风腔中新风气流的冷却(除湿)和加热过程。为进一步研究PVT新风腔结构设计及建筑一体化等问题,本文又建立了 PVT新风腔CFD模拟数学模型;为便于模拟分析,根据PVT组件内制冷剂在相变换热过程温度变化不大的特点,给出了 PVT组件内壁定壁温边界条件;进而,对具有敞开式空气流道、冬季等壁温加热(PVT组件为冷凝器)或夏季等壁温冷却(PVT组件为蒸发器)的PVT新风腔内新风气流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分析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模式下PVT组件不同内壁面温度(分别代表不同大小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新风腔内新风气流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大小。通过对PVT组件分别作为蒸发器和冷凝器工况在自然对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可以看出:1)当PVT组件作为PVT热泵系统的冷凝器时,新风腔内新风流量变化范围为0.07kg/s~0.08kg/s,新风在腔内被PVT组件加热后的温升幅度为6.3~8.4℃。2)当PVT组件作为热泵系统的蒸发器时,新风腔内新风流量变化范围为0.048kg/s~0.061kg/s,新风在腔内被PVT组件冷却后的温降幅度为7.1~4.5℃。3)在新风系统送风机运行后,新风腔内部处于强迫对流状态,夏季新风气流在流经PVT新风腔时被冷却温度的降幅约为6~9℃,冬季新风气流在腔内被加热的温度升幅约为4~10℃。最后,根据上述冬夏季节新风气流被加热和冷却温度变化幅度以及冬夏室内新风送风温度要求,确定了PVT新风腔适宜的结构尺寸。上述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 PVT新风腔内冬夏新风气流流动换热特性,而且为本文后续建筑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试验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在建筑外立面采用PVT组件作为室外新风预热或预冷部件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次,基于上述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安装在建筑外立面夏季可实现新风冷却(除湿)预处理、冬季可实现新风加热预处理的建筑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完成了系统设计和关键设备选型计算;进而在大连理工大学综合实验3号楼6楼建立了PVT热泵新风供应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由PVT新风腔、PVT热泵机组、送风机、新风管道系统、风阀和计算机监测系统等组成,向建筑面积为36.4m2的办公室提供新风,新风量可满足室内12人的新风需求,新风量设计指标为20~30m3/h/人(设计总新风量为360 m3/h);试验研究了 PVT新风腔出口温度随腔内风速的变化规律。2019年7月和8月间利用该该试验系统完成了夏季新风冷却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当PVT新风腔内的流速控制在0.6m/s(对应风量为345 m3/h)时,新风在流过腔内被PVT组件冷却后的温度降幅约为4.0~10.27℃,新风降温冷却时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的平均COP为0.88。2)而当PVT新风腔内的空气流速降低至0.4m/s时,新风的冷却温度降幅进一步增大。3)晴天条件下系统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10.16%,而在阴天条件下系统的平均光伏发电效率降低至9.6%。4)PVT新风腔的冷却降温效率变化范围为50%~91%,7月份测试期间系统压缩机和风机的最大耗电功率分别为0.99kW和0.02kW。上述试验结果不仅验证了本文提出的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在夏季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而且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新风预冷、向室内提供所要求的新风供应量。第三,本文利用所建立的PVT热泵新风供应试验系统,以安装在建筑外立面新风腔内的PVT组件为热泵系统的蒸发器,通过进一步扩展该系统的应用范围和优化系统运行模式,该系统在秋季实现了新风预冷、制取生活热水以及光伏发电的多能联产联供运行模式。除上述7月和8月间夏季试验外,本文在2019年9月和10月秋季完成了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在此期间的多能联产联供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秋季白天该系统新风腔PVT组件内表面平均温度和组件外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4.4C和26℃,而PVT新风腔内空气平均温度和新风腔背面绝热层内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1.7℃和23.2℃,此时,新风在流过腔内被PVT组件冷却后的温度降幅约为4~5℃,新风冷却能力为291W,最大光伏发电效率为8.27%。2)当该系统运行在制取生活热水模式(系统可同时向建筑提供新风和电力)时,系统运行30分钟后,可将蓄热水箱内60L的自来水由基础水温加热至55℃以上,最大制热COP为6.0。。3)秋季运行期间系统压缩机和风机的最大耗电功率分别为0.78kW和0.02kW。上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秋季高效、稳定的多能联产联供运行模式。第四,本文进一步利用所建立的PVT热泵新风供应试验系统,试验研究了该系统在冬季新风预热、制取生活热水、以及光伏发电的多能联产联供模式。结果表明,1)在冬季白天新风腔PVT组件内表面平均温度和组件外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33.4℃和34℃(冬季PVT组件处于冷凝器工作状态,PVT新风腔内气流平均温度和PVT组件内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15.2℃和13.7℃,此时,新风在流过腔内被PVT组件预热后的温度升幅约为11.7~22.6℃,新风预热能力达到2kW,PVT新风腔的新风预热平均热效率为26%;PVT组件平均光伏发电效率为8.1%。2)该系统在冬季制取生活热水时,系统运行92分钟,可将蓄热水箱内60L的自来水由基础水温加热至55℃以上,系统的最大制热COP为5.8。3)冬季测试期间系统压缩机和风机的最大耗电功率分别为0.21kW和0.012kW。结合上述夏季、秋季和冬季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全年均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实现新风预热/预冷、生活热水供应和光伏发电等多能联产联供。综上,本文针对建筑新风供应、热水供应及用电需求,提出了便于与建筑一体化的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首先,本文采用了数值分析的方法,对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工况下等温加热或等温冷却的PVT新风腔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重点分析了PVT组件给定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新风腔内的空气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本文建设了 PVT热泵新风试验系统,构建了以制冷剂型吹胀板式PVT组件、空气流道和保温背板等主要结构层构成的PVT新风腔,对试验系统在夏季新风预冷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第三,基于建立的试验系统,对系统在秋季新风预冷、热水制备和光伏发电多能联产联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第四,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通过运行模式切换,在冬季可实现新风预热、热水制备和光伏发电的多能联产联供,本文进一步在冬季探究了系统运行模式及多能联供性能。本文提出的PVT热泵新风供应系统为建筑领域深度开发利用太阳能、实现全年新风预处理、生活热水制取供应和光伏发电等多能联产联供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进一步实现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布式新风供应、供应生活热水和光伏发电及其建筑一体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工程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标跟踪是指给定一段连续的图像序列和初始帧中人们感兴趣目标的位置,利用算法自主在后续帧中连续地对目标物体进行定位的过程.目标跟踪因其实时定位物体的天然要求,在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无人机应用、卫星遥感等诸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以来,目标跟踪研究已经引起了科研人员广泛的兴趣,尽管现有的目标跟踪方法已经克服了该领域内的一些难题,并且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复杂环境下,目标
对地球和月球的地球动力学理解主要取决于地球物理数据,以了解形成其外层的形成过程。尽管有公认的研究地球和月球的方法,但对部分区域而言仍缺少必要的的地球物理约束。例如,由于无法到达和经济原因,在某些地区安装地震仪的困难,使得地震台网难以完全覆盖地球。对月球存在同样对情况,1960年代阿波罗任务仅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内获得了可用的数据。尽管世界某些地区密集的地震网络数量有所增加,但非洲,中国大陆部分区域和
文本在人类已产生的数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从文本中自动发现知识是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经典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进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成为文本知识挖掘的主流。但是,已有模型通常只能表达数据的部分结构特征,缺乏捕获复杂场景下文本数据特征的能力。目前的文本挖掘模型与现实世界的文本挖掘任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本文聚焦于多层次、动态、多源、异构等复杂场景下的文本挖掘任务。与传统的仅针对文本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撕裂模不稳定性(Tearing mode instability)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宏观磁流体(Magnetohydrodynamics,MHD)不稳定性。它可以破坏径向嵌套的环形平衡磁面从而形成螺旋磁岛,降低实验中粒子和能量的约束效果,甚至直接导致等离子体大破裂(Major disruption)。大破裂将严重损坏实验装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磁岛内的压强剖面展平引起的自
团簇是介于微观原子、分子和宏观凝聚态之间的物质结构新层次,广泛存在于催化、晶体生长、光学和磁学器件、团簇自组装材料、环境与能源等诸多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中。团簇性质随所含原子数目和结构形状发生显著变化,其演化规律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广泛关注。对于多组分团簇,原子的位置序列与固相中的排布差异很大,团簇科学在发展理想新型材料中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实验上很难确定团簇的精确结构,所以理论上发展具有预测能力的计
现代医学影像学为人类防治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层出不穷的医学成像技术为生物组织的影像学描述提供了新的工具,其在临床诊断、外科手术、放射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成像机理的限制,各医学成像设备得到的医学影像均还存在某些不足,例如:影像空间分辨率不高,影像结构信息欠缺,影像代谢信息不足,或者影像需要多模态融合才能满足复杂疾病的精确评估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为发
为打造文化旅游景区、宣传曹溪文化广场的文化特色,大南华项目施工完成了独具特色的菩提叶大门雕塑。本文主要介绍菩提叶大门雕塑的施工过程,包括对雕塑安装及其龙骨变形控制、油漆喷涂、雕塑照明等相关施工技术的阐述。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该施工技术可保证雕塑施工的精准度,能达到雕塑设计要求的艺术效果,并达到了景观效果及文化品位提升的目的,可为同类型雕塑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源因具有密度高、装置结构简单以及均匀性良好等优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芯片刻蚀、中性束注入以及材料处理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大尺寸芯片加工的要求,等离子体放电腔室大小不断增大,ICP源面临大面积、高密度以及良好的均匀性很难同时实现的难题,如何在大面积尺寸的基础上获取高密度且空间分布均匀的等离子体已经
二氧化锡(SnO2)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对空气和热稳定,不溶于水,难溶于酸碱,尤其是其折射率达到2.00,且本身为白色,是构筑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结构色材料的理想原料。但与其他无机氧化物一样,SnO2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刚性结构导致脆性大、难以通过晶格参数的改变实现外界刺激响应,且非相干光散射作用的增强导致其结构色的颜色饱和度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聚苯乙烯(PS)微球蛋白石光子晶体为模板,在构建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