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目前全世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就是为每组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在他们之间建立长期的“师徒”关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他们深入地学习。导师制强调个别指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它造就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成就卓越的人才。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不仅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而且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格外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实现其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集体教学,却拙于照顾个别差异,即班主任集教学与管理于一身,精力上难以兼顾每个学生,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鉴于此,在初中借鉴实行导师制则能够弥补班主任管理的不足。导师制使得每位任课教师都成为导师,并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这便实现了所有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在初中实行导师制是合理的,它有助于增加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使导师可以长期地观察、研究学生。因此,它不仅符合初中生多元智力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和促进教学领域教育公平的需要。本研究以学校的实践为依托,不仅总结了导师制带来的良好教育效果,而且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为初中导师制建构了详细的实施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初中导师制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并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和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深入分析了初中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讨论了初中实行导师制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对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建构策略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提出初中实行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对学校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导师的工作提出笔者的合理性建议,为学校的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初中导师制纳入全员合作教学的视野进行理论的分析与建构,以促进师生、师师、生生乃至家校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对其运行的保障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并对初中导师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