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新闻翻译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现有新闻翻译研究要么只关注语言形式,忽略了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要么缺乏对这些因素有效的分析手段,因而其研究往往流于泛泛的描述。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态度、介入、级差和隐性评价四个维度入手,对《纽约时报》一年间(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涉华报道及其汉译进行了分析,发现《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的评价资源分布有以下特点:态度资源中鉴赏资源使用最多,判断资源次之,情感资源最少;介入资源中使用最多的是用于扩展对话空间的摘引,引发策略使用较少,对话性收缩策略中使用最多的是否认策略,包括否定与反驳,同意、断言和赞同等宣称策略使用较少;级差资源中使用最多的是语势,方向上以强势为主,聚焦策略使用较少。从表达评价意义的直接程度上,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并重,注重评价韵的营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纽约时报》塑造的中国的国家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论调有中国政治制度上“保守腐败”,经济持续“衰退”;环境污染严重;军事上耀武扬威;对自由和人权“粗暴践踏”等等。本文通过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进行对比发现,译文中对于显性评价资源基本上不做调整,隐性评价部分进行调整,特别是非核心词汇表达的级差意义频繁弱化。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调整较少。除了表示评价意义的显性及隐性策略外,命名等策略可以清晰表达语言使用者的立场,而且这种立场在翻译中一般也不会做出调整。本研究分析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二是《纽约时报》一贯的自由主义立场对作者/译者的态度的制约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借助评价系统分析框架揭示国际新闻译者做出决策的“关键点”,从而在译文中采取相应的评价手段重构原文的态度与立场,从一个新的维度探究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本研究构建的框架和揭示的规律对于我们的外宣,特别是外宣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具体来说就是在外宣活动中,坚持中国立场,传递中国态度,讲好中国故事。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借助评价系统分析框架揭示国际新闻译者做出决策的“关键点”,从而在译文中采取相应的评价手段重构原文的态度与立场,从一个新的维度探究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本研究构建的框架和揭示的规律对于我们的外宣,特别是外宣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具体来说就是在外宣活动中,坚持中国立场,传递中国态度,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