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型花岗岩因其特殊矿物组合和成因、产出的特殊构造环境及其重要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两岸发育两条A型花岗岩带,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是江北A型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系统地开展了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查明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成因过程和岩浆物质来源,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岩性主要是石英正长岩。它们矿物组合相似,由条纹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副矿物以锆石、榍石为主。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SiO2(63.82%70.89%,平均值为67.86%)和K2O+Na2O(10.1311.60%,平均值为10.97%)含量高,CaO(0.161.38%,平均值为0.74%)和MgO(0.070.45%,平均值为0.23%)含量少,具正异常的Rb、Th,负异常的Ba、Si、Ti、Eu,相对亏损Nb和Ta,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分配曲线图呈略右倾的海鸥式展布,具有较高的10000Ga/Al(2.73.4),Nb+Y+Ce+Zr(8161404×10-6),总体表现出典型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数据显示,大龙山岩体石英正长岩206Pb/20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2.1±1.4Ma、125.8±1.6Ma、126.2±1.6Ma和126.4±3.5Ma,黄梅尖岩体石英正长岩206Pb/208U加权平均年龄为为127.6±2.1Ma和127.2±2.1Ma;对应的大龙山岩体锆石εHf(t)值分别为-4+1.1、-7.8-3.6、-9.5-1.7和-5.0-0.5,二阶段Hf模式年龄变化范围在11071433Ma(平均1264Ma)、14321671Ma(平均1555Ma)、12851781Ma(平均值为1463Ma)和12141495Ma(平均值为1396Ma),黄梅尖岩体锆石εHf(t)值分别为-3.3+2.1和-3.8-0.1,二阶段Hf模式年龄变化范围在10451389Ma(平均1265Ma)和11881423Ma(平均1312Ma)。综合分析表明,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条A型花岗岩带中其它岩体的形成时代几近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两者源区相似,表现出富集地幔的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是以中-新元古俯冲的大陆边缘沉积物部分熔融的含水熔体交代而成的富集地幔为主,侵位上升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地壳物质混染;岩浆演化过程以分离结晶为主,伴随少量地壳物质同化混染;两个岩体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后撤而引发的强烈伸展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