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观察针刺对带状疱疹疼痛及皮损改善程度,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与针刺治疗次数之间的关系及皮损恢复情况。方法本研究根据带状疱疹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严格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取穴:主穴:心俞、膈俞、肾俞+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局部取穴。配穴:肝胆火盛:行间、侠溪;脾胃湿热:内庭、阴陵泉;瘀血阻络:血海、三阴交。操作方法:嘱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及局部皮损处。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单侧心俞、膈俞刺络放血拔罐,并以毫针针刺对侧心俞、膈俞,双侧肾俞、相应夹脊穴及局部皮损部位,心俞、膈俞、肾俞及夹脊穴针刺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局部皮损部位针刺沿着皮损带向脊柱方向平刺。诸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红光照射背部。每次留罐10分钟,放血5-10ml,双侧心俞、膈俞交替拔罐放血,留针20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12次为1疗程。结果1.NRS疼痛量表结果分析:NRS疼痛值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比较各疗程之间NRS总分差异,治疗前与3天、3天与1周、1周与2周、2周与3周、3周与4周之间的NRS总分具有差异,疗效变化明显(P<0.01),且3天与1周之间相比,均值差较大(1.46);2.皮损变化结果分析:从患者发病出现皮疹的时间开始记录,观察止疱时间、结痂时间、50%皮损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纳入的22例患者中平均所需止疱时间为3.73±1.86天,结痂时间为6.27±2.55天,50%皮损结痂时间为10.64±2.24天,脱痂时间为16.64±2.94天。可知从皮损开始出现到皮损消退、脱痂大约需要耗时2周多;3.年龄与疼痛结果分析:青年人群中疼痛多见轻中度疼痛,中老年人则以中重度疼痛占多数,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青年人群中疼痛性质以牵扯痛占多数;中年人群中,以电击痛表现者为多;老年人群中,主要表现为牵扯痛。4.诱因与疼痛结果分析:因劳累、情绪波动诱因发病者以中度疼痛占多数,感冒引发者主要为重度疼痛;无诱因者中度疼痛为多。有明显诱因而患病者有12人,无明显诱因发病者则有10例。从诱因与疼痛性质关系分析,有明显发病诱因者:劳累为诱因者以牵扯痛占多数;情绪波动为诱因者,表现为刺痛和牵扯痛;感冒引起的患者中表现为烧灼痛。无明显诱因的患者中主要以电击痛为多。5.整体疗效评价:治疗3天:有效率45.45%;治疗1周:有效率:90.91%;治疗2周:有效率:100.00%;治疗3周:有效率:100.00%;治疗4周:有效率:100.00%。总有效率:100%。结论1.针刺加刺络拔罐能快速、有效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NRS值随着针刺治疗次数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且连续治疗1周后疼痛缓解最明显。2.患者年龄与疼痛程度之间不具相关性;年龄与疼痛性质、诱因与疼痛程度及性质之间不具有可比性。3.从皮损开始出现后,止疱时间平均需要3.73±1.86天,结痂时间需要6.27±2.55天,50%皮损结痂需要10.64±2.24天,脱痂需耗费16.64±2.9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