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满时期(1932-1945)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由伪满洲国政府发行了蒙古文机关报。该机关报最初发行形式是蒙古文月刊《蒙古报》,其后又改变成周报《蒙古新报》、《青旗》等。《蒙古报》自发行第十一期开始就开辟了“少儿栏”,《蒙古新报》自第一期就开始设了“少儿栏”,后来该报又发行附属刊物《儿童新闻》,《青旗》自第三期开始设置了“儿童青旗”。由于这些资料在国内保存得甚少,很少有学者问津。在国外虽然有学者关注过此报刊,但是未从儿童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过研究。本篇论文把上述报刊中与儿童文学有关的栏目或者报刊里刊登的作品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文学研究法、文献资料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伪满时期的蒙古族儿童文学进行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余论和附录四部分组成。绪论里介绍选题原因和意义、同时介绍研究动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资料等。第一章首先论述了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的概况,其次论述了伪满时期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研究伪满时期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时,将其与后期出版的关于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的书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当时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的特点。第二章中论述蒙古族儿童书面文学。把当时的蒙古族儿童书面文学按照体裁划分,并且以所刊登的报刊顺序进行分析和论述。归纳和总结每个体裁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内容、艺术特点等,由此揭示出在伪满洲国时期蒙古族儿童书面文学的发展规律。第三章中论述伪满时期蒙古族儿童翻译文学。本章中重点论述了伊索寓言,总结出蒙古文报刊上刊登的伊索寓言,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并分析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何在,而且通过对比同一母题在不同版本中的变化,揭示出在伪满时期伊索寓言从一开始的强加给蒙古族转变成由蒙古人主动接受的过程,进而又成为蒙古的伊索寓言。余论中对上述所做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伪满时期是蒙古族儿童文学从民间文学转到书面文学的转折时期。具体来说,在伪满时期通过蒙古文报刊的出版和发行,蒙古族儿童民间文学由口头传播的方式转变成以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和渠道传播,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蒙古族儿童书面文学直接从儿童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使其即使在伪满时期也得以进入萌发阶段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儿童翻译文学也是伪满时期蒙古族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不仅是伊索寓言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又一高峰,而且经历了从翻译到蒙古化的转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关系方面、蒙古族儿童书面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以及蒙古族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方面,由于时间和能力的局限未能充分论述,本人拟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