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依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依据中国的国情,形成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独特的社会主义观,指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社会主义观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反过来又指导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不断向前推进。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具有密切的历史关联和逻辑联系。本文将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实践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为主要考察对象,分阶段进行考察,从中得出更多的联系规律。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概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酝酿阶段,时间为1975——1981年,主要阐述了自文化大革命后期邓小平复出工作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之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中突破错误的社会主义观,开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形成阶段,时间为1982——1987年,主要考察了邓小平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和对外开放的初步实施的背景下开始回答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他的社会主义观基本形成。第四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成熟阶段,时间为1987——1992年,主要讨论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排除来自“左”和右的政治干扰的任务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邓小平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维护稳定、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标志着其社会主义观走向成熟。第五部分介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丰富阶段,时间为1992——1997年,主要讨论了邓小平在经济体制全面市场化和沿海地区迅速富裕起来的条件下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富裕起来的中国如何解决好财富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体现了他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完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历史考察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深远启示。邓小平用卓越的智慧眼光开创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在其社会主义观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翻开历史上改革开放的新一页,呈现了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全新景象。目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均迅速发展,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进行历史考察,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产生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