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随着大量农村新型社区被建立起来,村庄内的居住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得“生于斯,死于斯”的传统村庄概念发生了改变。村民被从熟悉的环境中连根拔起,重新安置到新的环境中,原村落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被削弱。再加上农村城镇化的提出,农民逐步脱离土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村民行为方式及家庭主导观念的现代化,也使得现代农村社会人际关系趋于松散与多样,农村社会村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变得异常重要。因而,在现阶段对农村村民的邻里交往行为活动和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文拟以成都平原为研究范围,以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空间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农村村民的邻里交往行为及邻里空间特征为切入点,运用跨学科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研究等方法,并借鉴当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成都平原地区农村邻里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西外乡楠林村农村新型社区的邻里空间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针对调研部分,论文以西外乡楠林村自然村落和新建成的1号聚居点为调研对象进行调研。首先,通过对自然村落中邻里交往的行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农村社区邻里交往的方式和类型。通过对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出农村邻里交往空间的空间模式,并针对这些空间模式进行调研,提出邻里交往空间模式的营建策略。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西外乡楠林村2号聚居点的设计实践为例,对邻里空间模式的营造策略进行更具体的运用。该案例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成渝城乡统筹区村镇集约化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示范点,本文研究性设计方案是在实施案例的基础上,尝试将邻里空间模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应用到整个农村新型社区。作者并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思想,能尝试探寻一种新的新农村设计思路,重新发现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价值,并重建农村社会邻里关系,为农村新型社区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