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和解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得调解的制度,并且对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和解也未作规定。该制度的理论根据理论界早有系统阐述。然而近年来,随着行政案件的多样化以及行政主体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方式的变化,行政诉讼中的和解问题被提了出来。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已将行政诉讼中和解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并且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我国行政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议事日程。本文尝试在现代行政法治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行政诉讼的实践,考察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制度,以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行政诉讼和解的相关问题,主要针对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建立进行一些论证和展望,以期对我国行政诉讼的修改以及相应的立法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行政诉讼和解的基本理论。从行政诉讼和解的概念入手,对行政诉讼和解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把行政诉讼和解与其他近似的概念进行了比较;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并评述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理论与实务,并结合我国的行政法治背景,对我国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构建提出努力的方向:第三部分对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首先从法理基础、实践价值两个层次论述我国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传统行政法理论的质疑,论证了建立行政诉讼和解的理论可行性,最后从行政职能的转变、自由裁量权以及我国行政审判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现实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我国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提出了一些具体构想,包括行政诉讼和解的立法模式、适用原则和范围、程序、要件和效力等问题。
其他文献
本选题虽然与导师庄锡福教授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指导密切相关,但主要源于个人兴趣。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
在台湾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台独”运动利用政治体制的开放在岛内迅速发展,而台湾政治转型前的二元政治体制为“台独”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结构。“台独”运动正是通过理论论述
公司治理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在我国,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分置局面,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目前,股权分置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社会转型的加速,中国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中国需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并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切实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行政人员是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公共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此,行政人员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
1979年以来,国际、两岸关系以及台湾岛内形势的改变使得台湾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如何继续保障安全成为台湾当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以经济手段保障安全成为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