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度转型呼唤着自由主体的出现,自由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成。对此,政治学、哲学和法学等学科多从法权意义上探究人的自由问题。从教育学角度看,时代需求也催生了当代中国“自由之人如何养成”的教育学问题。在教育学意义上,自由不仅仅是人的权利,更是人的素养,如能力与品质,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尚不深入。因此,本研究希望立足于教育学立场,借鉴中西古今思想家之教育思想方案的精髓,探询当代中国自由之人养成的教育思想方案。论文总体思路是,以文献分析法和教育思想史方法为主要方法,从教育学的立场对自由命题进行探讨,将法权意义上的自由进行教育学的转化,确立自由作为主体的“能力”、“关系性品质”和“实践品质”等教育学意义上的自由性质,以此为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外历史上“自由之人”的形象及教育思想方案,整体反思中外“自由之人养成”问题的路径和方案,取长补短,为未来中国的自由之人养成教育方案提供参考。全文由三个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从时代性、中国性和学科性三个方面探讨了“自由之人如何养成”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学为该命题的探讨提供了人之生命、自由发展和解放意义上的价值。第二章从教育学学科立场出发,将法权意义上的自由进行教育学的转化,从而确定了教育学中的“自由”是主体的能力、关系性品质和实践品质,这也为梳理和分析中西方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方案提供了框架。第三、四章为核心部分,系统梳理了西方和中国“自由之人”的内涵和教育思想方案,并根据教育学对自由性质的分析,将自由之人如何养成的思想方案划分为了三类:能力类型、道德人格类型和解放实践类型。最后,论文又回到当代中国自由之人养成的未来路向思考。总体上,本研究发现,西方思想家提供了以自由权利为开端,从自由权利引申为自由能力,在自由能力的内化过程中引入道德人格的培养,最终落实为自由实践和人类解放的教育思想方案;中国传统教育方案以良知为开端,从良知引申为自觉人格,在自觉人格的外化中引入践行的教育思想方案。这方面的思想差异是东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性质的不同而致。但在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中国人如何更好地做好现代化中国的自由之人问题需要汲取中西方思想精华。由于中国自由之人教育的传统思想方案注重从德性意义上强调人的德性自由而忽视向外的作为法权的自由和向内的作为能力和实践的自由。可以认为,中国未来的关于自由之人的养成问题,着力点应是在坚持中国传统德性自由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对自由作为权利、能力和实践的智慧,在与西方智慧的共建、共享中展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