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以市级行政单位为载体的城市旅游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并且竞争优势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城市之间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竞争优势,采取科学竞争策略,是城市旅游发展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城市旅游竞争的过程如何?有何时空演化特征? 第二,影响城市旅游竞争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识别?其作用机制又是如何运行的? 第三,城市旅游竞争是否存在空间效应?空间效应表现如何? 第四,各市该如何采取科学的旅游竞争策略? 为此,本文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一、对城市旅游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竞争、城市竞争等相关概念基础,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的内涵特征。 二、在梳理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发展阶段基础上,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业绩指标及竞争程度识别模型,系统分析2000~2015年东北三省城市旅游竞争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旅游竞争程度变动不大;数量角度上看,城市旅游竞争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但城市之间的相对差异则在不断减小;质量角度上看,城市旅游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结构角度上看,城市旅游区位商差距较大,城市旅游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旅游业绩指标上看,排名靠前及靠后的城市分别位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竞争地区差异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三、基于对城市旅游竞争动力主体的认识,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两大动力主体是如何作用于旅游竞争的。其中,政府的动力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是城市旅游竞争的主导者、推动者、协调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市场的动力主体作用体现在市场是城市旅游竞争存在的本质,并促进和调节城市旅游竞争。政府受经济利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政策及政绩驱动而主导各地级市参与城市旅游竞争。市场则从需求、供给及环境等方面作用于城市旅游竞争。 四、构建城市旅游竞争的动力机制模型,并提炼、归纳影响城市旅游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2000~2015年东北三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揭示各作用力的影响方向和力度。结果表明:各变量对城市旅游竞争的影响受时间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威弗组合指数,分析影响城市旅游竞争的主导动力组合关系,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各地级市旅游竞争主导动力及组合关系差异显著,东北三省各市居民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经常性消费,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 五、基于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别构建城市旅游业绩的非空间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2000~2015年间东北三省城市旅游竞争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市旅游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趋同现象,具体表现形式可总结为“与富为邻,未必富”和“与贫为邻,未必贫”;在不同区域背景下,东北三省城市旅游业绩水平的远期发展趋势各有不同,只有在中等水平背景下,城市旅游竞争才有可能从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 六、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城市旅游竞争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及生态位净压力指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市旅游竞争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鞍山的城市旅游竞争生态位宽度排名较高,在城市旅游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鸡西、七台河、鹤岗、双鸭山和绥化各个维度的生态位排名均不理想,是东北三省旅游发展较为落后地区,并且都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各市间彼此的竞争压力较大,沈阳的净压力最大,七台河的净压力最小。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市的旅游竞争生态位大小和净压力情况,提出相应的旅游竞争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