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探讨和研究如何创办国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各类问题。虽然对于国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形成规律等问题,众说纷纭,但公认的反映一所国际名校、强校共性的最主要共性都要依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基于高校教师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教师评价改革实践,已经对高校的办学目标达成、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高校教师评价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评价理念比较混乱。对于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体系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二,教师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机制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地理论框架来分析和指导评价机制的建设。第三,教师评价过多强调学校短期效益,忽视作为长效治理机制的建设。不能将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同学校的长期建设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短期行为严重。
本文运用激励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分析,通过文献回顾,并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结合激励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对于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激励理论分析,通过对高校教师评价中的教师选聘、教学科研工作的评价研究以及长期动态的声誉激励等,全面研究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过程。第三部分则结合清华大学的教师评价案例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变迁的过程,总结了高校教师评价作为制度安排变迁的机制、特征和未来的趋势。
经过研究,本文认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带有激励性质的公共合约,对教师评价的安排要符合激励的特性,为此在教师选聘过程中要避免逆向选择的结果就要通过高校和教师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信息甄别和信息传递的评价机制改进措施;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上要注重信息的传送过程,要关注教师的投入行为;在教师的科研评价上要关注教师的产出结果;教学和科研,甚至社会服务之间会有冲突,评价机制要对此作出反应和安排,才能保证高校三项职能的实现:对于长期的高校教师评价,提出要注重高校教师声誉的建设,通过高校教师流动机制和人才市场的完善,高校教师长聘制的实施等来推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迁研究,文章指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在逐步从政府主导向多元评价发展,制度变迁从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发展,变迁模式更加注重渐进性,以及国际导向的影响重大。为未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发展从机制和方向上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