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and Their Chinese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and Func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r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西方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了中国文化市场,一些经典的国外影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但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还能带来经济利益。电影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需要反映出影片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以及主题思想等,还要具有艺术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影片片名的翻译如果不恰当,则会破坏原文的意义,误导观众或是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从而影响影片的票房收入,甚至阻碍文化的交流。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不少对于影片片名翻译的研究,但它们大多集中讨论纯粹的翻译观点和文化差异,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还甚少。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创新地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即概念隐喻,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本文作者首先介绍了隐喻研究和影片片名翻译的研究状况,然后以概念隐喻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构建起本文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以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英文片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按照隐喻类型和命名类型将中英文片名分类。作者计算了每一种分类在英文片名和中文译名中的频率,其结果表明中英文片名多采用实体隐喻和人物命名,但中文译名较英文片名采用了更多的结构隐喻和主题命名,经过深入分析,作者探讨了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用语习惯,文化背景以及认知模式的差异等。本研究还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了对片名隐喻内涵翻译的合理性,发现大多数中文译名能达到功能对等,而少数功能不对等的译名也基本能被大众所接受,这也跟语言和认知的差异有关;同时作者还结合具体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弱版本存在合理性。最后本文总结了一些翻译英文电影片名及其隐喻内涵时应遵循的原则,对该类翻译工作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