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市场化带来的物质文明的不断积累以及众多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尤其是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以及资产价格的不断膨胀,“经济状况、物质因素”在年轻人的择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CGSS2006调查数据按结婚年代的不同进行整理,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婚姻匹配模式仍以门当户对的同质匹配为主;但从时间趋势来看,门当户对的同质匹配模式在80年代达到顶峰,80年代以后便不断下降,而非门当户对的匹配模式不断增加,并且非门当户对匹配模式又以女性向上婚配为主。与此同时,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确立为基本国策,80年代开始正式实施并严格执行。加上中国社会长期对男孩的偏好以及B超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女孩出生数量大大减少,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我们认为,由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性别比失衡作为一种外生的政策冲击,是导致中国婚姻匹配模式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经济学机制为:经济市场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增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衡;男多女少的性别比失衡越严重,婚姻市场上男性之间竞争就越激烈,女性在婚姻匹配中的议价能力就越强,假设最初男女之间是同质的,男性之间的竞争使得男性各方面的条件普遍好于女性,最终导致结婚夫妻中男性的经济或非经济条件好于女性,即女性向上婚配。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上述机制给予经验上的检验,考虑到性别比与婚姻匹配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我们使用计划生育罚款数量占当地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进行GMM回归,结果显示上述机制确实存在。我们还通过经济要素与非经济要素匹配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来考察市场化过程中非经济因素对婚姻决策的影响是否逐渐减弱,结果显示户口的作用依然重要,而职业与经济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另外,本文检验了性别比失衡对婚后家庭分工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比失衡不仅能够提高女性在婚姻形成时的议价能力,也能够提高女性在婚后生活中的家庭地位。